《针灸甲乙经》有言,解溪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者中
解溪如小溪
今天聊聊解溪穴,足阳明胃经腧穴之一,出《灵枢·本输》,别名草鞋带,一个以清胃热为主要功效的穴位。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本穴为足阳明之脉所行为经的经火穴,火能生土,故又是足阳明胃经的母穴。
解溪穴取穴
《针灸甲乙经》有言,解溪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者中。《图考》也记载,解溪在冲阳直上一寸五分,足背腕中,当胫骨与距骨相接之凹陷中。《针灸学》是这样记载的,解溪穴在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筋之间,与外踝尖平齐。目前解溪穴取穴一般按照《针灸学》来取,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足背两条肌腱之间。
本穴常用于清降胃火,宣畅阳明经气,治疗足阳明经脉等病变。胃经循行处的咽喉、胃、面颊、口齿都属于本穴的治疗范围。尤其是治疗胃火盛,邪热上扰的病变。所以本穴常用于治疗头痛,主要是头部热痛或伴有热感者。用于治疗咽炎,主要是肺胃积热,热邪上扰所致的急性咽炎,最常见的就是咽喉红肿,灼痛,吞咽疼痛等。本穴还能用于治疗痄腮,主要是痄腮夹有胃火者。《针灸甲乙经》就记载了: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疟,瘛疭惊,股膝重,胻转筋,头眩痛,解溪主之。风水面浮肿,颜黑,解溪主之。风从头至足,面目赤,口痛啮舌,解溪主之。癫疾,发寒热,欠,烦满,悲泣出,解溪主之。霍乱,解溪主之。白膜复珠,瞳子无所见,解溪主之。狂,易见鬼与火,解溪主之。
解溪主治功效
除此之外,本穴因位于足背部,故可用于治疗足部疾患。《针灸逢源》就记录了:寒湿脚气,灸解溪七壮。目前临床上,解溪穴也可用于治疗腱鞘囊肿,足踝部红肿疼痛,足下垂等相关疾病。治疗足下垂时,常选解溪、足下廉、中封等穴位。
本穴保健方法:
针刺法: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泄热常点刺出血。
补法:常用于足部疼痛,用局部艾灸法,常使用雀啄灸,有舒经活络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