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焜锅馍馍,你吃过吗?
初来青海的人,异口同声称赞"青海人的馒头花样多"。青海人不叫馒头,而称馍馍。"馍馍"又只是一个总称。青海农业区和半农业区各族人民常吃的馍馍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如花卷、油包、油饼、曲连、油香、炉馍馍、馒头(祭祖用的大馍馍)、焜锅馍馍等等。它们是逢年过节,串亲访友经常携带的传统礼品,也是每饭难离的主食。焜锅馍馍之名来自烙炙锅具的名字--焜锅,用焜锅焜出来的馍馍。因锅具大小不同,焜锅馍馍也有大有小。
焜锅馍馍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时,有时掺进鸡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锅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放入金属的焜锅模具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它的特点是省时,省事,制作单间,松脆好吃,携带方便,经久耐贮。
记得小时候,妈妈做焜锅馍馍都会放一些绿色的香豆粉和红色的红曲粉和黄色的姜黄粉,有时还在面中掺进青油(也是是通常所说的菜籽油)烙成油锅盔。把加了香豆粉的圆饼(有10厘米左右)放进这个小锅里,然后埋进燃了一会的树叶堆中,因为树叶在燃烧一会后都会变成一堆有火星的火种,这样的火力比较均匀,热度适中。一般都是把馍馍放进去15分钟左右妈妈就会让哥哥用两个钩子钩住锅两边的两个耳朵将整个锅翻转过来,因为底部的面应该已经成桔黄了,然后将翻过来的锅继续在火堆里放十五分钟,最后用钩子将锅从火堆中取出,这时用钩子钩住锅盖上的馍馍的香味了。等稍微凉一些就可以拿出来吃了,然后再把下一个放进去继续做。刚出锅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艳丽,香味扑鼻!
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大大小小的“馍馍”铺在青海民和县城小区门口、菜市场等人口集中的地方随处可见。然而,只在县城存在的“馍馍”铺开始走向乡镇,走进村社,带动了一部分手艺不错的务农者纷纷走出农村,走进市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实的脚步,走创业的路子,鼓起了自己的“钱袋子”。在青海民和,馍馍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家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种类丰富,做法多样,需求量很大。特别是在县城,一些零星的馍馍摊点早已进入了市场,工艺娴熟、有着经商头脑的回族阿娘、小伙们看准了“小馍馍”这个大产业,筹资、选址,将一个个不起眼的小摊点变成了精品加工店,并逐渐走进乡镇及村社,方便群众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起了馍馍加工业,有效增加了收入。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特有的符号,而当地的特色小吃最能直观反映一方土地的风土人情。焜锅馍馍不但成了人们餐桌上日渐流行的美食,也成了外地游客心中舌尖上青海美食的独特记忆。小伙伴们,青海焜锅馍馍,你吃过吗?
来源:智慧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