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彭山区: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守住老百姓的米袋子

2022-01-05 14:46 来源:明珠号 人民资讯

仓廪实、天下安。粮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彭山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全力实现高产稳收,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截至目前,该区已连续两年(2019年、2020年)高标准农田率先通过市级竣工验收。

“粮田”变“良田” 村民喜笑颜

12月30日,走进彭山区公义镇天柱村,只见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道路四通八达,一条条笔直的灌溉沟渠已经成形。放眼望去,农田星罗棋布,田坎错落有致,沟渠相互连接,乡村良田美景尽收眼底。

过去由于田块分散,道路和排灌设施落后,天柱村的农户们种粮存在收益较低的现象,如今经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改造后,这些粮田成了种粮大户们抢手的“香饽饽”。

看着眼前的土地,天柱村7组种粮户张学高开心地说:“以前因为道路不通,种田的大型机械开不进田里,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现在政府免费为我们修建了沟渠和水泥路,收割机、插秧机下田作业方便得很,明年的水稻种植肯定是大丰收。”

“以前,这一片是山坡田,只有少数村民种植红薯和玉米,还都是小地块,很多边角地都撂了荒。”说起天柱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天柱村党委副书记严洪斌十分感慨。

天柱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早年因为山坡地形复杂,水资源不足、道路不通,导致群众生产耕作十分不便,土地要么撂荒、要么随意种上树,疏于管理。“从去年底开始,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把地盘活了,大型机械可以开到地里,运输货物的车子也能开进来,以前撂荒的土地现在全部都种上了粮食。”严洪斌说。

昔日的山坡撂荒地成了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成了种植户心中的“抢手货”。“2020年,全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0.24万亩,渠道建设近10公里,整治山坪塘8口,修建水池54口,整治提灌站2座,建田间道路63公里。如今已全部通过竣工验收。”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建好高标准农田 为乡村振兴“赋能”

近年来,彭山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始终坚持把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计”战略的重要举措,牢牢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快提升农业质效。

农民群众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近年来,彭山区以提品质、转方式、增效益为引领,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协同发展为重点,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今年,我们在公义、黄丰等四个镇(街道)的8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直接受益农户14350人。”彭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项目建成后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94.02万公斤,油料生产能力31.31万公斤,蔬菜生产能力174.54万公斤,其他农产品(水果)生产能力134.42万公斤。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年种植农作物净收益增加总额1784.44万元,对农业生产和农户收入促进明显。同时,项目区通过土地平整及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可减少肥料流失和浪费,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通过沟渠建设、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可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地表径流,可有效控制项目区坡地的水土流失,控制水土流失面积9.15平方公里,从而,提高耕地质量,维护和改善项目区农田生态环境。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带动下,彭山区的粮食生产释放出巨大的潜力,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为引领,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阔步向前。下一步,该区将进一步做优现代农业产业,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粮食播种稳栽稳产,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会

【来源:眉山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观天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