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 变林为宝
将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梅县区在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上持续发力。
一方面,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澳洲坚果、板栗等特色木本粮油树种;另一方面,推行红豆杉、五指毛桃、道地中药材、珍贵食用菌等适宜林下种植作物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同时推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产业等深度融合。2022年,该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2.66亿元。
生态的优化,产业的发展,让在外拼搏的游子们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潜力,不少人选择回到家乡,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业。梅南镇九龙村人巫庆丰便是其中一员。
“九龙在大山深处,以前总觉得太偏远,现在看来,这好山好水正是发展林下养殖的最佳选择。”2017年,在外闯荡多年的巫庆丰回到九龙村,开始了他的棘胸蛙养殖事业。
巫庆丰告诉记者,棘胸蛙又叫石蛙,雄体胸部长有分散的角质黑丁肉剌,故名棘胸蛙,素有“山珍”“百蛙之王”之美誉。“它们尤其喜欢生活在林木繁茂的山溪内,喜群居和夜间觅食,畏光、怕惊扰,因此便选择在这密林深处建设养殖基地。”
经过5年的完善和发展,如今该基地养殖的棘胸蛙销路已遍布梅州、揭阳、深圳、龙岩等城市。2022年,该基地售出成品蛙约7000斤,产值达91万元。“最大化用好九龙生态资源,下一步计划在林下建设仿野生养殖场池,让它们在更接近自然的环境下生长,争取年产量突破1万斤。”对于这份新事业,巫庆丰信心十足。
如何让高品质的“绿”转化为源源不断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富”,实现点“绿”成“金” 、变“林”为“宝”,梅县区仍需解决产业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林产品缺乏精深加工等短板。
未来,梅县区将从机制创新入手,探索林业规模集约经营,同时持续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利用好优质森林资源,做强产业、做出样板,让绿水青山“底色”更美,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南方日报记者 黄韬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