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险”是噱头还是真的?
最近,平安财险推出的一款“熬夜险”悄然走红,金融、IT、媒体圈等熬夜群体纷纷被戳中痛点。这款保险价格亲民,广告语“不到一包零食钱”“加班应酬,来份熬夜险护身”让人心动。
熬夜,现代人的通病;这些年也成了健康的一大隐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熬夜加班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当市场出现一种以“熬夜”作为投保对象的保险产品,自然会因为需求而引发共鸣,甚至让人趋之若鹜。
以“熬夜险”之名推销,消费者可能会误以为,只要熬夜行为发生,就会得到理赔。而实际情形可是会大相径庭:所谓“熬夜险”,其实就是意外险加一个猝死险。非要说与熬夜行为有关,大概也是当熬夜已经熬成猝死。
熬夜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具有意外性,损失也难以确定和测量。从风险角度来说,熬夜不属于“可保风险”的范畴。这也决定了“熬夜险”只是个噱头,不可能真以“熬夜”为保险对象。
在商言商,保险公司想赚钱,就得把更多保险卖出去,在产品名称上做点推销文章,貌似无可厚非。但噱头终归只是噱头,要拓展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要求保险业发展方向,必须回归其主要提供风险保障的本质属性。
“熬夜险”,不仅名称上严重误导,事后理赔恐怕也相当困难——“既往症及保险单中特别约定的除外疾病,造成被保险人猝死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熬夜险”中类似免责条款有十几条之多,都跟投保人讲明白了吗?还是稀里糊涂冲着名字就买了?
即便已在市场存在多年的险种,受益也并非“一帆风顺”。就拿重疾险来说,它引入中国市场已经23年,可推销宣传噱头多、条款设置重重关卡等问题,让重疾险始终绕不开理赔难题。
健康时报不久前报道的案例:99%的血管被堵塞,几次下达病危通知,苏州患者植入4个心脏支架捡回一条命。而他在平安人寿购买的重大疾病保险,却以未采用合同规定的手术方式、不是重疾险理赔范围为由拒绝赔付。
这显然不是个案。重大疾病报销病种和合同拟定都由专业医疗和法律团队层层把关,投保人相当于一个人在和整个团队博弈,打官司大都也是保险公司胜诉。这样的事情多了,保险自然难卖,转而更加注重“噱头”。
守住保险的,不是忽悠,而是诚信。不能噱头各种花哨,投保人最终获得的保障却是镜花水月。相比内容庞杂又专业的保险条款,险种名字可能更惹人关注。这是人性的弱点,但不能为商家所利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