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品种让群众餐桌更丰富(深阅读·种业振兴在行动)
在新乡市辉县市冀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朵朵菌菇撑开肥厚的叠生伞盖。“这个品种叫‘平菇108’,是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不仅朵形好看,而且转化率高,一斤干料出一斤二两菇,半年就能收五茬。”合作社理事长王林宁说,依托农科院品种支持和技术带动,合作社每年规模化生产近300万斤食用菌,主要销往北京、河南等地,总收益超千万元。
日益丰富的“菜篮子”,背后是一代代更新的优良品种。去年,4个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为保存利用优质菌种资源、壮大食用菌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蔬菜方面,目前我国主要产区的主要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6%,国内品种生产覆盖率在87%,蔬菜育种对产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三月红、妃子笑、白糖罂、糯米糍……在海南、广西、广东等荔枝主产省份,各品种荔枝陆续上市。“过去是单一品种扎堆上市,现在是多个优质品种错峰比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荔枝龙眼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伟才介绍,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主要得益于国家荔枝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
2007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建设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奶牛等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覆盖近200种农产品,围绕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组织汇聚全国800多个单位的2700多名专家,聚焦产业重大问题,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步伐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产业技术体系,打通育种、栽培到采后保鲜、加工等各环节,推动荔枝育种进入快速发展期。”李伟才说,近年来,来自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云南的各个荔枝研究单位均开展了荔枝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育成荔枝新品种30多个。在品种推广上,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优势,依托企业建立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带领种植大户建立生产示范园,引导普通果农改种优良品种荔枝,不断提高种植效益和产业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