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广东卫视知名主持人王牧笛陪女友去打点滴,因为护士连打四针才找准血管,他发微博称“我也想拿刀砍人”。当晚,王牧笛删除微博并公开道歉,但这则微博还是引发了巨大风波。22日中国医师协会公开谴责,要求广东卫视“责令其下课”。昨晚,王牧笛再次发微博道歉,并希望通过此事,医患双方能多些理解和沟通。(2月24日《京华时报》)
“我也想拿刀砍人”是赤裸裸的暴力思维。作为媒体人,一开始并非不知道微博属于传播的公共平台,但还执意上传这样内容的观点,情绪失控并不能解释问题的全部。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刻,但偏偏选择在这样一件内容上行为出格。这说明在他的潜意识里,进行这样的表达并无不妥,属于一种“正常”的表达。
现在,当事人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删除微博公开道歉。但从道歉的理由来看,他依旧没有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何处。在事后的解释中,他专门强调“个别护士不负责任,态度傲慢,连扎四针,眼见手肿了几个大包,还扬长而去。”意思是自己的情绪失控的原因是可靠和可以得到理解的。
本来。这样的语言威胁的暴力是针对当事的医护人员,医务人员才是他道歉的主要对象。但他选择的却是“现向所有医务工作者及网友们诚恳致歉。”溢满了被舆论胁迫的委屈之情。为什么把问题上升到“拿刀砍人“的愤怒高度,可能在这位公众人物潜意识里,“护士连打四针才找准血管”这种错误几乎是不可原谅的,代表了医德和责任心的沦落,这才是他情绪失控的原因所在。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种对“不宽容医护犯错” 的极端思维,这种认识的偏差是愤怒的根源,也是一种让人不安的判断标尺。
一种“麻烦”的观点认为,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只要有责任心,便可避免错误,但事实并非如此。医护者每天都在和避免犯错做斗争,这才是客观的事实。一项调查曾经显示———在美国成年患者中,仅55%接受了有科学依据的治疗,意味着45%的医疗行为存在差错。“这表明美国医疗体系的质量也非常不稳定。”研究者的结论是,频发的医疗事故目前已成了让全球医疗界都头疼的难题。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曹泽毅的观点是,美国能够对医生给予理解和分析,这种科学化、人性化的分析值得我们学习。“事实上,中国医生肯定比美国医生更忙、更累、更辛苦。可这些在我们这里,好像不构成理由。”(09年4月26日《环球时报》)
回到扎不上针这件具体事情上来,或许有病人体质的因素,或许也有操作护士自身输液技术的因素。当事人主观武断的认为,是护士责任心不够,护士就应该一针成功,这本身就是一种过于完美的苛刻和误判。
首先,护士4次扎不上血管,对自己并无好处,没有动力这样“使坏”。其次,既然具备了护理的资质,意味着护士掌握了输液这门技能,不一定是操作的因素。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护士扎针成功率更高,唯一的选择更宽容,容许护士犯错误和不完美,只要这种错误并非原则性的过失,也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因为选择了对差错的洁癖,要求医护者决不能有任何的瑕疵过错,只会制造更大的心理压力,让扎不上针这种差错更容易发生。
医疗是一个犯错不断的高风险行业,医护者即使每天都在与错误做斗争,但一些错误还依然难以避免。从这个角度而言,“不宽容医护犯错”是一种反科学的思维,不利于医患关系的正常化。
也正因为医疗具有这种特点,才更需要医患相互信任理解,携手合作,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宽容,歪曲放大医护的过失,选择暴力相向,那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意味着多数人受害。
不知道在这个社会,还潜藏着多少像这位名主持人一样的就医者?这才是真正令医者感到不安的社会现实。
(来源:中国网 作者: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