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时评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断双脚”?
发布日期:2014-05-15

    日前,“安徽定远男子刘敦和没钱看病,自断双脚”一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凭借着“茶杯碎片”和“自断双脚”这些关键词,加上触目惊心的几帧图片,舆论串烧起无边的悲悯之情。

    如果说此事好比一把匕首,那么,投掷的焦点似乎就是医保政策或救济制度。

    在新闻跟评里,满眼都是类似的标题,譬如《社会救助应走在“自断双脚”前面》、《“自断双脚”是怎样的救助无力》、《自锯双脚,无钱看病的悲剧还要上演多少》、《“自断双脚”自救呼唤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然,在“看病难、看病贵”的语境下,“刻章救妻”、“自锯双腿”、“抢钱救儿”、“刚肾奇迹”层出不穷,于是,“缺衣少食”似乎是底层医疗悲剧的根源。正是顺着这个逻辑,公众对“自断双脚”做出了医保或救助层面的制度归因。

    只是,生活远比想象更复杂。 5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为公众呈现了这样的后续:“自断双脚”的男子刘敦和今年44岁,小时候患过脑膜炎,未婚单身,独居生活。今年2月,刘敦和在田间劳作时双脚受伤感染,后家人发现其脚部肿胀,送至村卫生所打吊针,村医建议尽快到县医院检查。遗憾的是,家人没有及时送医,耽误了最佳救治时机,刘敦和的患处化脓严重,脚部肌肉腐烂并逐渐失去知觉。于是,他做出了用玻璃碎片断脚的举动。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刘敦和的二哥刘敦志说,刘敦和断脚并非网上传的用玻璃一下子割断,而是一个将脚上失去知觉且已腐烂的肉慢慢刮去的过程。

    “自断双脚”肯定是一出悲剧,但悲剧的肇因恐怕不能想当然地全部归咎于医保等制度。

    医保不是不能说,社会救助不是不该反思,但不分青红皂白而遇事就棒喝一声——不仅容易混淆是非、无益于问题解决,也遮蔽了公共事件中的可贵理性。

    事实上,“自断双脚”之前,当事人也只是在田间劳作时受伤感染。如果及时治疗,既没什么难度,也要不了多少钱,自己也不会多受苦。遗憾的是,一则当事人“忽略病情、怕麻烦”,加上医学常识不足,导致病情不断恶化,二则家人也没当回事,错失救治良机。于是,活生生将小毛小病迁延成重症难题。一句话,事情弄到最后,确实是钱的问题;但事情的开头,是最常见的健康素养的缺失。

    这事情究竟该怪谁呢?有钱人去广西巴马长寿村喝 “神仙水”,微信上每天都有各种养生常识刷新着“朋友圈”;而没钱的,可能在大病大痛之处还强忍着、坚持着,别说自我诊断,就是去大医院,恐怕都会在人山人海里找不着北。这就是健康素养与能力上的现实差异。

    国家卫计委9日公布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将于2020年,将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2年的8.80%提升到20%。目标的背后,是目前我国公众基本健康素养较低、其中基本医疗素养和慢性病防治素养尤为薄弱的现实。当然,早在2008年1月,当时的卫生部第3号公告就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倏忽6年过去,国人健康素养依然并不乐观,尤其在边远地区及农村,小病不治、大病等死的悲怆,并不鲜见。

    还要看到的是,4月8日下午,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透露,新医改五年来,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总投入资金达3万亿元左右。客观地说,这笔钱也不算少,但指望一步到位、事无巨细地解决全民医保问题,确实也不大可能。“自断双脚”的悲剧,并非完全是钱的问题。如果当事人最初能悉心就医,如果农村健康素养不至于总是让延误病情成为习惯,谁说“自断双脚”是不可避免的呢?认清这一点,公共财政才能少花钱,也多救人。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邓海建)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