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串起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甚至宜家等众多洋品牌,成为近年来洋餐饮遭遇的最大危机。目前,上海福喜责任人被控制了,问题产品被封存了,但留下食品安全的思考依然在回响。
除了“加强立法”“加强监管”的呼声之外,我们消费者应当反思什么?
过去的5年,在华洋快餐店已经爆出至少17起食品安全事件,其中有6起源于其供应商。虽然“洋快餐”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屡屡犯错,但是相比本土企业,消费者对国外快餐品牌信任度还是居高不下,并没有发生大面积的“用脚投票”。那句“一为不善,众美皆亡” 的古话,貌似对今天的中国消费者并不适用。虽然有些消费者也表示,“我会试着不吃它了,至少是暂时的。”
造成这样的消费囧象,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消费趋势的改变,注定快餐成为生活必须。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在家做饭的越来越少,所以,去年快餐业依然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而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店,因其国际品牌效应、方便的位置和良好的餐饮环境,受到消费者青睐。
此外,洋品牌高明的危机公关,有效维持着消费者的信任。几乎每次遭遇“丑闻”曝光后,洋快餐巨头都会在“第一时间”表达歉意,并称只是“个别事件”。其次是将责任外推。譬如,麦当劳首席执行官Don Thompson在此次事发当即就表示,“被上海福喜食品公司的质检报告骗了。我们将不再使用这家公司的原料。”然后是各个门店巧妙消解消费者的不快,或把问题食品高挂“售罄”牌,或张贴“有限菜单”,装扮成热销形象,而非食品出问题。但是再高明的危机公关,也经不起消费者信任的持续消耗。
中式快餐发展还不足以取而代之。相比洋快餐,本土快餐近年来无大的经营改观,仍然举步不前。商家只是学习洋品牌的发财模式,并没有改变快速发展背后服务质量不高的尴尬。因此,即使多次“偶发”了“丑闻”,也难以使消费者真地告别洋快餐。
我国监管部门应汲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零容忍”的管理态度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力,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培养消费者对所有问题食品“零容忍”的思维,引导全民参与餐饮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和质量提升活动,促进餐饮企业的良性发展。
(来源:人民网 作者: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