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时评

“罂粟壳入调料”成为“潜规则”如何才能禁绝?
发布日期:2014-11-05

  9月以来,陕西延安、榆林、宝鸡等多地的面皮、羊杂汤等风味小吃中,先后检测出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罂粟壳成分。一些食客吃完后,在毒品尿检中查出呈阳性。事实上,不仅是陕西,罂粟壳入调料事件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曾被发现。

  据了解,罂粟壳是成熟的罂粟果去掉籽后的部分,把它放在汤里,可使食客上瘾或者对身体造成慢性伤害。早在2008年,在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中,罂粟壳就被列为非食用物质,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然而,罂粟壳入调料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监管者不能只当救火队员”

  罂粟壳入调料的现象,经新华社等媒体曝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业内人士表示,添加罂粟壳成为一些餐饮店的“潜规则”,折射出我国食品市场结构失调的问题,同时还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短板。

  罂粟壳入调料现象的普遍,凸显出相关经营者见利忘义、利欲熏心、处心积虑。因此,针对打击不法商家在食品和饭食中随意添加罂粟壳的战役,必不可少而且亟需。不过,对于违法添加罂粟壳,严惩不法商家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问责不作为的监管者。经营者在食品、饭食中大肆添加罂粟壳,甚至泛滥到“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这说明和揭露了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长期以来落实不力。

  中国青年网的评论指出,太多事实都证明,如此普遍且长久存在的食品或饭食添加罂粟壳(粉)的行为,绝对不应该是经营者一方“在战斗”就能成功的。我们在谴责作假经营者为利不顾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为作假坑蒙消费者事实上提供“便利”的“帮凶们”。经营者在食品和饭食中随意添加罂粟壳,与其说是经营者见利忘义的结果,毋宁说是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纵容的结果。就此意义讲,没有或无有效履行职责的监管者,成了经营者在食品和饭食中随意添加罂粟壳(粉)不折不扣的“帮凶”。

  有评论还指出,一个成熟的市场,监管触角应是无处不在,监管因为自身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起码应该时时跑在媒体前。可事实却是,监管常常承担着救火队员的角色,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在常态性的监管上做得严重不够。

  “要建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知名时评员于文军指出,国内整体消费水平偏低,低端需求广泛存在,诱发了市场机会主义的行为,这是添加罂粟壳成为一些餐饮店的“潜规则”的客观因素。添加罂粟壳成为一些餐饮店的“潜规则”,既暴露出部分商家的“缺德”与挑战法律底线,也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短板。当然,国内食品生产经营者呈“多、小、散、乱”的格局,产业结构还有待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还不强,这也是“罂粟壳加料”成为一些餐饮店的“潜规则”的又一原因。

  于文军认为,从源头上杜绝“罂粟壳加料”,不仅仅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问题,更是禁毒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在防范食品安全风险问题与禁毒问题上,并不缺少法律法规,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推动建立“社会共治”体系,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全方位地建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加快推动政府、社会、市场、技术共同参与监管,从根本上解决有限的政府监管力量与无限的监管对象的矛盾。地方政府在杜绝“罂粟壳加料”问题上,负有重要责任,须主动出击亮剑,有效监管和依法打击。

  有业内人士指出,食品问题为什么难治?从根本上讲,源于社会重视度不够。只有在商家头顶悬挂一顶“达摩克利斯之剑”,形成市场、政府、消费者、技术多位一体的“社会共治”网络,才能防范食品安全于未然。

  点评:非法食品添加,是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问题。这给食品安全埋下很大隐患,而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消费者信心及食品行业发展。堵住非法食品添加,是公众期待和监管部门责任。监管部门的监管要“给力”,坚决打击违法经营者,倒逼市场主体向上向善,在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