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斑块侵蚀:OCT指导下急性心脏冠脉综合征指导策略的转变》研究成果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主会场发布,并被《欧洲心脏杂志》在线同步发表。该项研究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牵头开展,进一步细化了心脏介入治疗植入支架的指征,提出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对病变的准确定性,斑块侵蚀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可通过有效的抗栓治疗稳定病变,免于植入支架。这一我国原创研究成果或将改变急性心梗的治疗理念。
于波介绍,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植入支架。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植入支架的比例为94%,而欧美国家这一比例更高。国内外指南并未明确指出急性心梗要不要放支架,只是强调优先选择PC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包括植入支架、球囊扩张、血栓抽吸等。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很多,包括血管斑块破裂、斑块侵蚀、钙化结节等。被称为“光学活检”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和研究发现,OCT类似于病理学检查,可识别心肌梗死患者肇事病变的特征。与斑块破裂导致大量血栓形成不同,斑块侵蚀导致的血栓较小,血管结构相对更完整,管腔相对更大。
基于这些病理和影像学特点,于波研究团队提出设想,斑块侵蚀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能否通过有效的抗栓治疗稳定病变、避免植入支架,从而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同时减少医疗费用,且不再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药物。近两年来,于波团队观察并研究了500名急性心梗患者的血管特征,有60名患者属于斑块侵蚀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中55人的随访结果表明,仅有1人需要植入支架。因此,于波估计10%~20%的急性心梗患者可无需植入支架,通过溶栓等药物治疗方式治疗即可。
专家指出,从早期溶栓、球囊扩张,到放支架,再到不放支架,冠心病介入治疗理念正不断更新,进一步深入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支架植入指征,有助于推动冠心病介入治疗向更加精准化迈进。
(来源:健康报 作者:李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