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分温凉 治疗各有方
发布日期:2013-09-03
中医认为,燥热之邪致病容易“伤肺”、“伤津液”,故本病特点是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皮肤干燥等干燥类症状。其一般病情轻浅,可及时治愈。但若失治,或滥用感冒药、抗生素等,则会无端损耗人体正气,加重病情,甚或危害健康。
秋燥症分温燥、凉燥两种,治疗上各有不同。
温燥:
多发于初秋,或久晴无雨,秋阳尤烈之时。症状特点: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而干,脉浮数或小数。症状进一步加重,可出现身热,目赤,干咳无痰,咽喉干燥,鼻燥痛,口渴心烦,便秘,甚至咯血等,舌红赤,苔薄黄干燥。治宜清肺润燥,养阴止咳。方用桑杏汤加味:桑叶6g,杏仁10g,沙参12g,浙贝母6g,麦冬10g,知母10g,豆豉6g,栀子10g,梨皮6g。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症状严重者,可用清燥救肺汤(生石膏、桑叶、人参、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甘草)化裁;咯血者,加生地、白茅根。
凉燥:
多发于深秋,天气转凉,秋风萧瑟之时。症状特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干咳或痰少而稀,苔薄白而干,脉小紧。治宜疏散风寒,润肺止咳。方用杏苏散加味:杏仁10g,苏叶10g,半夏10g,陈皮10g,前胡10g,紫菀10g,款冬花10g,百部10g,桔梗6g,枳壳10g,茯苓10g,甘草3g,生姜5片,大枣3枚。日1剂,水煎分2~3次服。恶寒甚,加荆芥、防风;头痛甚加白芷。
预防秋燥证的关键,应多饮水,多吃鸭梨、白萝卜、百合、莲藕、蜂蜜等润肺之物,少吃或不吃辛辣烧烤之品,戒烟,少喝酒。
(来源: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