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不能“尽快退热”
发布日期:2013-11-26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而家长对孩子发热的过度恐惧和焦虑现象却十分普遍,常常导致对发热的过度治疗。经常有家长风风火火抱着发热的孩子找医生,不分青红皂白要求大夫给孩子服退烧药、打退烧针;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发热时一日数次赶往医院,迫切要求尽快退热,甚至“胁迫”医生不合理地应用激素类药物退热。这种现象国外称为发热恐惧症。
●退热治疗一般用于高热小儿
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因此处理发热必须与治疗病因同时进行。是否给予退热治疗,需要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来决定。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一般情况下退热治疗应该只用于高热的小儿,即肛门温度达39℃或以上。退热的目标不是马上让体温正常,而是让其降到一个对机体具有积极保护作用的安全范围或程度。对于一般情况尚好,没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儿的中低度发热,不主张强力退热治疗,可以适当进行物理降温;对于持续高热或有基础病的发热(如有热惊厥、癫痫、严重心脑肺部疾患等情况时),应积极退热处理。
●冰枕降温不适于半岁内婴儿
冰枕降温是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利用局部的冰敷起到降低头部温度的作用。具体方法为:将冰袋或冰枕置于额头上或脑后,如没有专门的冰袋或冰枕,可将冰放于热水袋或塑料袋中应用,情况紧急时也可用冰棍代替。但是,并非所有发热患儿都适宜冰枕降温,要注意以下问题。
1、6个月以内的孩子不宜冰枕降温。因为小宝宝的体温易受外界温度影响,如果应用冰袋可能出现过度降温,导致体温不升等问题。
2、体温处于上升阶段不宜使用冰枕降温。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时,皮肤血管处于收缩状态,皮肤表面的温度是降低的,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末梢厥冷,可有寒战出现。此时要注意肢体的保暖,喂些开水。
3、冰枕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可用毛巾或手绢将冰枕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此外,冰枕或冰袋也不可放在患儿胸部和腹部,以防心率减慢或腹泻。
4、在冰枕降温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有手脚发凉、全身发抖、口唇发紫等寒冷反应,要立即停用。
●酒精擦浴降温不适于新生儿
酒精擦浴也是人们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但是,新生儿和3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热时不适宜。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可以通过皮肤毛囊及皮脂腺吸收进入机体。再加上小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菲薄,毛细血管丰富,采用酒精擦浴易使婴幼儿经皮肤吸收大量的乙醇,而发生酒精中毒、惊厥等不良反应。此外,酒精在皮肤处蒸发迅速,宝宝体温下降会过快,易出现体温过低、寒战等问题。
那么,新生儿和小婴儿发热时又该如何处理呢?
1、去除包被降温。由于婴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体温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发热时可解开包被,方便热量的散发。如果包裹得太紧,会使热量散不出去,体温会进一步升高。室温过高时,适当降低温室,一般可使婴儿体温下降至38℃以下。
2、温水擦浴降温。如果上述方法仍然不能将体温降至38.5℃以下,可以适当进行温水擦浴,用37℃左右的温水浸湿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后背,使皮肤的高温(约39℃)逐渐降低。若这些措施仍不奏效,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退热。
●小儿退热药首选扑热息痛类
尽管退热药更新换代较快,但西药仍然以非甾醇类抗炎药物为主,其次是激素类。必须强调的是,虽然皮质激素类有明显的退热作用,但临床上不能作为退热药使用,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退热药。
传统退热药包括氨基比林(如安乃近)、安痛定、阿司匹林等,由于其副作用多或有严重并发症(如诱发溃疡、出血、瑞氏综合征等),已逐渐淡出儿童退热药市场。目前,常用的儿童退热药物有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消炎痛、赖氨匹林针剂等。
一般将扑热息痛类药物作为一线退热药物,代表性药品有泰诺退热滴剂、百服宁、小儿退热栓等。3个月以上的患儿可根据体重使用,两次用药原则上间隔6小时以上(至少大于4小时)。对于发热初期体温上升快、发热比较猛、超高热等情况,扑热息痛很难收到预期的退热效果,此时可以换用或交替使用布洛芬,但每天最好不超过4次,这样既能及时有效退热,还可以避免一种药短期内反复多次使用、累计剂量过大导致不良反应增加。个别患儿通过上述两种药仍然不能使体温降到合适程度,或者持续高热、惊厥,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可考虑使用更强的退热药,比如消炎痛栓、赖氨匹林针等,但需严格掌握剂量和观察用药效果。
家长给小儿退热心切,经常在短期内频繁应用一种或多种退热药,这有可能使孩子因出汗过多而脱水虚脱,甚至出现药物过量导致的严重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或药物中毒。
●链接 发热的利与弊
一般认为,直肠温度(肛温)38℃以上时称为发热,口腔和腋下温度比肛温分别低0.5℃和0.8℃。发热既是一种疾病的症状,又是机体抗感染的保护性反应之一。当机体受到外来病原微生物(外致热原)的侵袭或体内某些物质(内致热原)释放增加,产生发热效应时,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心跳加快、骨骼肌收缩等,使产热增加,同时末端血管收缩、汗毛孔关闭使散热减少,致使体温上升。
医学研究表明,发热时人体内各种免疫功能指标都优于体温正常时。此时,机体紧急动员全身各种抵抗力量,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调整机体生理平衡。从这种意义上讲,发热是天生的自我保护性反射。当然,发热也有对人体有害的作用,持续高热可以增加心肺负担,损伤细胞、器官功能,诱发过度免疫反应及惊厥。因此,是否退热、何时退热、怎样退热,需权衡利弊,科学选择。
(来源:健康报)
(作者:郑成中 解放军306医院儿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