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50多岁的浦东王老伯,因咯血、全身浮肿、心脏反复疼痛难忍连夜赶往东方医院急诊。经心内、心外及心衰专科医生会诊,诊断为瓣膜病引起的心衰,随即收入心衰专科。经过积极的治疗,患者心衰症状得到控制,然后进行外科瓣膜手术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一个多月后,王老伯顺利出院,至今身体恢复得不错。
心衰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心衰患者,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心衰的发病率高达6%。随着老齡化社会的到来,这个数字持续增长。英国的研究显示,心衰占用了该国约2%的医疗费用;而在美国,每年用于心衰的医疗费用高达300多亿美元。庞大的心衰患者人群,消耗着各国的医疗资源。
心衰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患者最初表现只是活动后气短,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对活动的耐受力会越来越差;到了晚期,病人无法活动,只能坐在床上,甚至无法卧躺。早期的心衰大多不会被患者自身重视,但拖到晚期就非常难治了:不仅生活质量低,而且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同时还会给家人与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心衰患者普遍年纪偏大、合并症状较多,在住院过程中非常容易“压床”带来住院天数明显增加。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与执行上,还需要心内科和心外科协同配合。
早在2004年,东方医院心外科已经获批为本市唯一心力衰竭重点专科。新成立的心衰专科科室以心力衰竭的综合性治疗为特色,打造心衰内科和心衰外科无缝结合,并按照国家卫计委标准,制定心衰临床路径,确保心衰的药物和非药物的规范化治疗。
上文中的王老伯就是在心衰中心获得了有效的救治。心衰中心主任范慧敏教授指出,心衰并非不治之症,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脏疾病,而是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高血压病等各种心血管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而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疾病,进展后的最终归宿都是心衰。因此,心衰的治疗,在临床上不能按原有的内、外科单一模式进行。
范慧敏教授反映,有些患者不论自己是何种病情,都坚决排斥心外科手术,多半是源于不了解而产生的讳疾忌医。他认为,大多数的结构性心脏病或者冠心病患者,只要在心衰三期及时进行针对病因的手术治疗,都可以实现术后高质量长期生存。心外科手术的风险并非像外行人想象的那么大,但治疗效果却比其他方式好很多。在院长刘中民的带领下,手术以微创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为学科特色,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国际上,心衰外科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心外科手术对于改善心脏功能、延缓心衰进展的作用非常明确。国际文献数据表明:对于瓣膜病诱发的心衰,手术风险3%-6%,不做手术的5年内死亡率超过80%,术后的长期生存率超过80%;对于冠心病诱发心衰,不做手术在3年内的死亡率达到20%,术后长期生存率超过80%,远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52%。
近年来,在院长刘中民的带领下,心衰专科开始尝试使用干细胞治疗心衰新技术。范慧敏教授介绍,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衰,他们已经研究了很多年,通过引入细胞膜片技术,利用干细胞修复已经损伤的心肌,从而改善心脏功能。该项目今年已经在卫生计生委备案,并通过伦理审查,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静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