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编写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日前发布。新指南代表了国内外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更好地指导我国帕金森病临床实践,从而帮助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规范的长期疾病管理,提高生活质量。
新版指南明确提出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的理念,同时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的用药原则。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生弟教授呼吁:“广大神经科医生须在临床实践中参考新指南,以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治疗目标,使患者获得改善生活质量的长期获益,实现精彩生活。”
聚焦长期获益,综合管理势在必行
提到帕金森病,大家会想起巴金、陈景润、拳王阿里等名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饱受帕金森病的折磨,无不例外地出现全身僵硬、动作迟缓、双手不停地颤抖等运动症状。但事实上,帕金森病患者除了饱受运动障碍的折磨,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便秘、失眠、认知困难、嗅觉减退、疼痛或麻木等非运动症状,这些同样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拥有“帕友精彩生活领秀”上,年轻帕友“上海西门”称,自从31岁时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后,一直都在关注帕金森病的治疗动态、与其他帕友分享心得,他有感:“这些年一直都遵医嘱坚持用药,有效地延缓并发症,同时保证了我的工作和运动体能,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会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和自我心理调节。作为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只要坚持科学用药、保持乐观心态,我们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精彩地生活。”
正如指南提出的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理念,即采用“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在以药物治疗为首选的基础上,配合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方法进行长期规范地管理,从而实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长期获益,让帕友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信心,与帕金森病“和平共处”,重返生活精彩。
早诊断早治疗,改善帕友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一旦发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进性加重,有证据提示在疾病早期阶段的病程进展较后期阶段要快,因此一旦早期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疾病的修饰时机,不要等到生活质量下降的时候才开始治疗,对今后帕金森病的整个治疗成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早期使用一些对疾病有修饰作用的药物治疗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延缓疾病进展的,进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委员、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海波教授谈到,“事实上,科学的治疗策略应有的放矢地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症特点、疾病严重度、发病年龄、就业情况、药物副作用,遵循指南推荐的剂量,采用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据悉,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有普拉克索、吡贝地尔和罗匹尼罗三种,各自的指南推荐得一般有效剂量是1.5-2.25mg、150mg、3-9mg。但,我国很大比例帕金森病患者在治疗中存在用药不足量的情况,从而达不到最佳疗效。
专家称,除了药物治疗外,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还需配合非药物治疗,即通过认知与了解帕金森疾病、补充营养、加强锻炼、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社会和家人给予理解、关心与支持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让帕金森病的治疗初战告捷,从而帮助帕友们获得多姿多彩地生活。
(来源:文汇报 作者: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