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进步,医学诊断发展,许多疾病甚至尚在萌芽阶段即可查出。有病自然是早治早好,所以近年来体格检查一事,亦逐渐为民众接受,防患于未然自是好事。
在诸种疾病之中,癌症一事因其不但发病率高,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最令人关注。癌症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预防,最好不生癌。但癌症病因至今尚未彻底明了,而且有些病因还与人体本身的生理变化相关,比如衰老、激素失衡等等,也有些外因如环境污染等,亦非个人所能左右,因此绝对地预防癌症的发生,尚属不易。不得以而求其次,癌症若能被早期发现,早诊、早治亦多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甚至部分病例亦可被治愈。故而早期发现,早诊、早治亦被称之为癌症的“二级预防”的。许多年来,宫颈癌、乳腺癌等的早发现、早诊早治成绩斐然,相当一部分患者因而治愈,此事在国际上已有共识。我国食管癌与肝癌的早发现、早诊早治方面亦有出色的研究,证明早发现、早诊早治确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肺癌可早期发现
体格检查既以早发现疾病为目的,人们自然希望体格检查中也包括查癌的项目,体格检查中采用X线作胸部摄片、超声波查肝肾、检测肿瘤标志物,都是与癌症相关的检查。如今我国肺癌高发,甚至已占各种肿瘤发病率之首。肺癌晚期难治,当然也应该寻求早发现之法,以图万一发生肺癌,亦可收早诊、早治的效果。
许多年来,曾研究过验痰、X线透视诸法,以图早期发现肺癌,惜乎等到痰里发现癌细胞,或是X线透视发现肺部有肿块,大多已非早期,治疗效果自然也差。如何做到肺癌的早期发现,曾令肿瘤学界颇为纠结。自从CT应用于临床诊疗,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大有裨益,于是便有将其用于肺癌早期发现之议。但“早期发现”不同于临床医疗,因后者是针对患病者个体的,而前者是对“无病”公众的,因此要考虑花费的问题(因为使用的人多了)、CT所用X射线对健康影响问题(因这些人原本可不作此检查)以及查出可疑情况的公众心理承受问题等等,对此,肿瘤学界、放射学界、卫生经济学界等多有讨论,而无一致意见。
近年随着CT技术的发展,“低剂量CT”也可以清晰发现肺部的微小病变,一般CT检查所使用的X线,其剂量对人体来说已本属安全范围,而“低剂量CT”所用的X线剂量只约是其1/6,因此安全性已无问题;而在经济较为发展的地区,一次“低剂量CT”检查的花费,似乎也可以承受。于是一些城市的大型医院在民众的体格检查中推出了以“低剂量CT”检查肺癌的检查项目,并且已有报告说经此检查查出若干肺癌,多数属于早期,亦已获手术切除,恢复健康。应该说,这也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音。
多数应定期复查
不过,这“低剂量CT”检查过于精密,肺部各种异常、不论巨细,一览无余。影像学诊断,即超声波检查、X线摄片、CT、磁共振等检查,判断疾病的依据主要是依这些“异常”的形状、当中的密度、周围的边界、血液在其中流动的情况等作出初步的判断,供诊病的医生参考。比如有人发热、咳嗽,胸部X线摄片发现有片状模糊阴影的,诊病的医生便可断定他为肺炎。若有人咳嗽、痰中带血,CT检查发现肺部病灶边缘呈菜花状或有毛刺的,则多可诊为肺癌等等。问题是如果发现的“异常”过小,甚至只几毫米大小,则其影像学诊断所依赖的特征便不可能表现得清清楚楚,放射科医师无法作出判断,只好报告:发现“肺部小结节”。
“肺部小结节”的报告也让在诊室里接诊的医生为难,医生诊病原本要靠病人的症状、体征,结合检查结果作出诊断的,而此类因体检发现“小结节”的来诊者,既不咳嗽也不发热,用听诊器听他的肺,哪里听得到这个“小结节”?于是医生无可奉告。来诊的人必定追问:“是不是肺癌?”医生也确乎不能断言:不是。因为很早期、很早期的肺癌或许也可能是这样。当然也有进一步检查的办法,一是做穿刺,拿针刺进去取点出来做病理切片,不过这些结节太小,十有八九穿不到它。做派特CT(PET-CT)有助于判定病变的良恶性,但要注射放射性核素,太小的病变也不一定有把握判定;索兴做手术切除,只怕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本可不必手术。
所以在体格检查中“低剂量CT”,检查发现的“肺部小结节”,若无内部不均、边缘呈菜花状或有毛刺等肺癌特征者,多数应该定期复查,在医学上称为“随访”。
随访实在的意义是:静观其变。因为若是肺癌,断无不长之理。密切观察之下,如若是癌,一旦露出马脚,再行切除不迟。如若一、两年不变,则肺癌的可能性便基本上可以排除了。
静观其变有两个要点,一是要“观”,当然表面是看不出来只好每3~4个月或半年复查一次“低剂量CT”,究竟是几个月一次?则依具体情况决定,如吸烟者、糖尿病者年长者、有肺部疾病史者、有肺癌家族史者宜查得勤些,反之可以疏些;二是要“静”,此类肺部结节多数为良性情况,大可不必紧张,不必到处求医问药,定期复查即可。
类似的情况还有体格检查中用超声波查出的甲状腺结节,绝大多数也属良性,若超声波检查未发现甲状腺癌特征的“结节”,也只须定期复查、静观其变即可。
静观其变不是消极对待,而是理性的处理。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杨秉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