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猝死,从“心”开始
发布日期:2015-09-29
前不久,曾夺得亚运会马术冠军的迪拜王子谢赫·拉希德因突发心脏病猝死,年仅34岁,令人扼腕。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医疗院长、心内科主任张大东教授表示,猝死不是一时造成的,长期作息不规律以及压力过大是主要原因。调整不健康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引发“三高”、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病症,避免猝死。
健康人也有可能发生猝死
猝死分为心脏性猝死和非心脏性猝死两大类,其中心脏性猝死约占70%-90%,主要原因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其中90%以上由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及无脉性电活动等。正常的心跳应该是像钟摆一样有节奏的,但是当心跳节律性被破坏时,心脏就会进入“心室颤动”的状态,心脏原本有节奏的、有力的收缩舒张运动就变成了无规律的无效颤动,全身血液循环会在数秒钟内停止,而心脏则进入“心脏骤停”状态,大脑功能随之立刻停止,人在几分钟内就会死亡。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不仅可能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有可能在无任何已知心脏疾病的健康人身上发生。
频繁发生的中青年猝死事件,不禁给人们警醒:心脏性猝死不再是一个关乎老年人的话题。大家在熬夜加班或是玩的时候,要冷静地想一想要不要这么拼?要避免发生猝死,上班族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保证充足睡眠,外出游玩也要注意劳逸结合。猝死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慢性病的漠视,中青年人平时应更多关注健康体检,主动预防慢病。事实上,中青年人突发心脏病或脑血管病死亡,十有八九体内已存在疾病,最好每年检查一次,了解自己有哪些遗传性、基础性或者是隐性的疾病。
猝死易盯上过劳人群
诱发猝死的常见因素是过度劳累、抑郁或情绪波动、生活压力大、肥胖、大量地抽烟喝酒,以上因素可以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等急性病变,也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或使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心肌氧耗量明显增加,出现急性心肌缺血,从而发生猝死。
预防猝死是世界性难题,虽然它是不可预料和突发的,看似不可预防,但从生活习惯、情绪方面作调整,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几率。过度劳累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血管病最爱肥胖人群,肥胖几乎占据了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且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长期吸烟、饮酒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易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此外,长期吸烟还能导致血管内皮严重受损从而诱发急性血栓;人的情绪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无论大喜还是大悲,只要是不稳定的情绪都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的意外,因此,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所有的人和事。
警惕猝死前的潜在征兆
“与老年人相比,中青年人发生心梗时病情更重,因为老年患者平常都在服药,也比较重视预防措施,而年轻人发生心梗前可能无任何征兆,一旦发生心梗,心肌坏死面积可能更大,如延误治疗,极易猝死。”张大东院长说道。
冠心病这种病本身就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的特点。虽然一部分人有猝死的前兆,而一部分人没有,但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应马上就医。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如在近期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疼痛经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或过去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心绞痛,并伴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有濒临死亡感等症状,也要尽早就医。
有些人没有不舒服,抽烟喝酒、大吃大喝,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满不在乎,这些人就极有可能发生意外。事实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无比重要,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心态,清淡饮食、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不得已熬夜时,要定时起身锻炼,熬夜后注意补充水果、蔬菜、蛋白质。
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一定要坚持规范用药,并定期做身体检查甚至心脏专项检查,建议30岁到45岁人群每年一次,45岁以上人群每年两次。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一般检查手段有运动负荷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心脏严重问题。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