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陷入了“越努力,越焦虑”的困境?
发布日期:2016-12-07
当一个人一事无成的时候,他们拼命工作,为的就是让自己不要那么人微言轻,可当他们已经足够优秀,足够举足轻重的时候,他们还是焦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活的太累了,为了别人的赞美而活,忽视了自己的本心。社会的残酷在于,越长大越能发现自己与牛人之间的差距,不服输的人拼尽全力追赶。这时候的焦虑来源于对自我存在和自身意义的质疑。
其实“焦虑”并没有那么可怕,身心掏空,也许定位没准;急功近利,也许心态跑偏;假性勤奋,也许方法有误。你越渴望摆脱焦虑,越要学会与焦虑共存。适度了,它是催化剂;过度了,就会成为定时炸弹。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陷入了“越努力,越焦虑”的困境?
身心掏空型焦虑
对缺乏生活掌控力、自我意义感的人而言:一旦努力无法消弭有关未来的不确定,那么些许敏感、比较、失衡、落差,便都会成为焦虑的“帮凶”。
之所以“明知道”却“做不到“,之所以手头事毕却内心空茫,之所以害怕失败压力山大……说白了,是没弄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源动力不足,眼前之物便如鸡肋。吃不进,亦吐不出。
《霸王别姬》中关师傅说的很妙,“人要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倘若把一生妥善安放于他人设定好的蓝图,你所痴妄的,也不过是他人眼前的风景。日子久了,激情会撤,野心会碎,鸡血会馊。身心掏空的你,先要找到“真实的自我”。
急功近利型焦虑
咱生活的时代,也有病。早起刷手机,你发现《毕业月薪十万是种怎样的体验》《上了985、211,才发现一无所有》之类的伪干货、牛人帖,一次次刷爆朋友圈。耳闻舆论场,你知道网红都靠脸吃饭,10万+阅读不算多,资格证是秒过的,少年当老总没啥可奇怪。
日益浮躁的社会,蔓延的功利主义,迷蒙双眼的你我。似乎都在刻意屏蔽着:万能传播链上,所有个例均能包装成典型,所有光鲜都可放大和伪饰。众声喧嚷,唯你语塞。出名趁早,就你晚成。真恨不得啊。三天刷完一门课,节食减掉一身肉,摇摇约来一男友。想速效成功的野心越强,你越发看不起当下不求上进、泯然庸人的自己。
小时候看蜡笔小新,觉得他爸真没存在感啊。就像生活中的“大多数”,三十二年的房贷、挨不完的暴揍、加不完的晚班……日子过得苦兮兮。然而,这老大叔成天就知傻笑,坦然得很。工作不顺,他就想想身边老婆儿子,想想今晚看场球赛。心情不爽,只要手边有杯冰啤酒,烦恼就咕咚咕咚灌下去。现在回想,小新爸爸很厉害呀。那种“生命要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人生哲学,他玩儿得很溜。
或许,对咱们“大多数”而言,平庸才是生活常态。如果仅因所谓的“优秀”、“成功”,逼着自己飚速前行不管不顾,抛却琐碎日子里所有静候和热爱,那压根不算上进,而是无谓之较劲。
小时候丢过的脸、走偏的路、考砸的分数;长大后没用的闲书、如梦的爱情、悔不当初的抉择……是经历,是体验。也是你没辜负的好时光。才二十岁啊——你怕什么来不及。
假性勤奋型焦虑
此类焦虑者,往往自律力惊人。平日卯足一口气,紧绷一根弦,很少懈怠和歇息。他们每天在忙得团团转,回到家还要学习充电,最后弄得自己心烦意乱,一事无成。其实,这些人就是“低品质的勤奋者”。
这种状态只能让人“越努力,越焦虑”。说白了,就是空有“忙碌的姿态”,却没有“透彻的深思”。勤能补拙有用的前提是,“勤”得用在真正棘手且更有价值的部分。
在伪用功者眼里,“收集信息”,无异于“获取新知”;“把书翻完”,意味着“我在进步”;至于“熬夜苦读”,会让自己“感动想哭”……时间久了,难免形成思维上“能力错觉”。等到需要要出成绩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苦功都没有用,于是埋怨自己不够用功,陷入自我否定、质疑环境的情绪怪圈。
于渴望上进者而言,不怕真穷,只怕伪忙。不怕效率低,就怕动脑懒。
如果你正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不如先缓缓,学着深度思考。
(来源:x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