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孝顺儿女,想着让父母享享清福,本是好事。但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儿女们心中的“享清福”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不是福,甚至可能是活受罪。
孝顺儿女怎样做才是享清福?心理专家说,享清福不仅仅是享受物质层面的福,更重要的是心理充实、精神愉悦,这才是真正的享福。
一个人退休之后,如果可以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无疑是幸福的。但很多老人“孝敬”的子女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老人太辛苦了,不如在家里练练书法,到公园遛遛弯来得自在。
已经故去的柳老先生就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女儿。柳老先生生前是一名大学教师。退休后,他依然从事教育工作,每年都要带研究生,每周都要到学校给学生上课。柳老师最大的特点是爱学生,他对学生的爱甚至超越了对自己孩子的爱。赶上寒暑假,有的学生家里比较困难,想留在北京打工,柳老师就让学生每周到他家里来改善伙食;碰上经济条件特别不好的学生,他还会让学生住在自己家里。
孩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特别是柳老师患上癌症之后,孩子总想让他多休息休息,一直劝他不要再继续工作,“家里也不差您那点讲课费,有时间逛逛公园,养养病。”几年后,柳老师的病情有了反复,孩子当机立断,让他放下了所有的工作,立即去治病。躺在病床上,柳老师还是想念他的课题,想念他的学生。如果哪一天有学生来看他,就是他最高兴的事儿,学生走后,能让他回忆许久。柳老师去世后,他的学生们经常说,如果让老师再工作一段时间,也许他的病情发展得会慢一些。
只有“孝顺”的孩子才能想到让父母“享清福”,但是儿女首先要明白对于老人来说,到底什么才是“享清福”。对于柳老师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和学生在一起。只要和学生在一起,他就感到满足、开心。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抵抗躯体疾病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临床中,燕江陵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老人,他们退休后能够发挥余热,每天他们工作时,都充满了热情;一旦被“孝顺”的孩子劝回到家里,反而让他们失去了原来的活力。对于这样的老人来说,精神支柱就是自己的事业,一旦精神支柱垮了,老人躯体和心理都容易出现问题。
城里再好没有家里自在
吕先生是典型的“凤凰男”: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他赶上了好的时代,在房价飞涨之前成了家,买了房。一切安顿好之后,吕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父母能够进城住几天,“我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不能不孝顺父母。”吕先生的老家在长江沿岸,那里的冬天非常阴冷;北京的冬天虽然外面比较冷,但室内温暖。春节的时候,吕先生硬是把父母接到了北京,说让他们来享享福。
吕先生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至今还种着几亩地,冬天的时候种小麦,夏天的时候种稻子,家里还养了十多只鸡和一只大黄狗。老两口年近七旬,身体还算硬朗。来到北京,老两口原本想着给儿子做做饭,可厨房先进的电器都不会用;每天想看看电视,但儿媳妇念叨着孙子的眼睛近视了,最好别看电视……在北京住了40天后,母亲坚决要求回家,理由是要种地了。
回到老家后,老人就放话说:“今后再也不去北京了。”老人回到村里唯一“显摆”的就是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除此之外,北京之行留给老人的都是不愉快的经历:“儿子对我管得太多,我说话声音大了,他说怕吵到邻居;我下楼夸夸他有本事,他说我在吹牛!”吕先生的母亲是个自由自在的人,“农民没有上过班,不知道什么是约束。”村里的道路车辆少,老人随便走;到了城里,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吕先生的母亲觉得“凭什么啊,就应该车让着我!”结果,有一次过马路时差点被车撞到。村里住的都是乡里乡亲,见到小孩子都要逗逗,到了城里,老人见到小孩也想摸摸,结果儿媳妇说,不要随便摸人家的孩子,人家可能嫌您的手不干净,有细菌,吕先生的母亲特别想不明白,“我这手怎么就不干净了!”农村相对来说隐私少,谁家有点什么红白喜事,大家都去凑热闹。吕先生的母亲在儿子家住这些日子,刚好赶上了一个婚礼。老太太满心欢喜地就去看热闹了,结果被儿子给拉了回来,“妈,没通知您,您就在一边偷偷看,别凑到人堆儿里。”老太太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我就不能去看看!”
老人回到老家后,全是对儿子的不满,对大城市的不满。吕先生觉得很奇怪: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多好:室内有马桶,冬天有暖气,屋子又干净……回到老家有什么好?早上4点多就要被公鸡打鸣声叫醒,在院子里走走,没准哪一脚就踩到鸡粪,冬天吃顿饭都要胸前烤火炉,背后寒风吹……但老人觉得,家里自在,“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人管我!”
燕江陵说,在北京,像吕先生这样外地来京安顿下来的中青年人很多。他们中比较孝顺的孩子会想到把老人接到北京,享几天清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认为到大城市就是享清福了。有些老年人喜欢大城市的生活,这样固然好,也有很多老年人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其实吕先生把‘享清福’理解得太狭义了,他认为‘福’就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实际上,老年人都有自己的精神需求。”燕江陵说,不管是大城市的老年人,还是中小城市或者农村的老年人,都有着不同的精神需求。“有些老年人就喜欢和街坊邻居下下棋,聊聊天,有些老人每天必须打麻将,有些老年人就愿意和儿女生活在一起……”要想让老年人享清福,其实要摸清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顺从他的精神需求,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否则的话,好心很可能办了坏事。
懂得老人心理,才能让他享福
云阿姨已经年过八旬,她有一对非常优秀的儿女,两个孩子早在刚刚改革开放时就出国留学,并且双双在国外定居。云阿姨和老伴儿一直在国内生活,孩子们逢年过节回来看看父母,倒也其乐融融。但这种美好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三年前,云阿姨的老伴儿去世了,云阿姨的生活一下子没有了重心,她出现了轻度抑郁的情况。在她治病的期间,儿子和女儿分别请假回家来看她。等她的病好了,儿女把她接到了国外,让她在发达国家享享清福。没想到,云阿姨没住多长时间,就闹着要回国。“在国外,我简直就是蹲监狱。”云阿姨也是个知识分子,但是在国外仍然遭遇了语言不通的问题;年纪大了,不会开车,也不可能再去学开车,可没有车又寸步难行。云阿姨在国外生活的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少了嘴和腿,去哪里,都要麻烦儿女或者孙辈,她觉得这是对儿女的一种打扰,于是选择了回国。
回国后,儿女又专门找了保姆照顾她。但没想到,这期间,云阿姨曾经要自杀,幸好没有成功。老人的儿女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老人享清福。后来,他们经过深入的了解,才知道,云阿姨这样做的原因是不想给儿女增加负担,不想让自己拖累儿女。
燕江陵说,对于每个老人来说,享清福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子女们往往按照自己的逻辑“强迫”老人享清福,反倒会带来很多问题。有些老人属于外向型,对于子女安排的“享清福”不满意,会表达出来;有的老人则不然,他们可能默默承受,变得“蔫”了,甚至会考虑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比如自杀。为了能真正让老人享清福,就应该提前与老人沟通,明白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只有抓住老人的内心所想,才能顺应他的需求,让他感受到幸福。
燕江陵说,真正的孝顺,真正的享福,还是要顺应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他们做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喜欢跳广场舞就跳广场舞,喜欢下棋就下棋,喜欢城里就住在城里,喜欢乡下身体条件好就种田养鸭……衣食无忧固然是福,但内心快乐与充实才是更高层面的福。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