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老人,应该从“心”出发
发布日期:2016-08-11
从云南老家来到山东济南给儿子带孩子,济南阳光100小区的张大妈心里老觉得别扭:白天,儿子和儿媳妇上班一走就是一天,她带着孙子在院内转来转去,想和别人搭句话,别人又听不清她的老家话;晚上,想串个门,谁也不认识,只能呆在屋里看电视。“比老家吃得好,可就是觉得憋得慌。”
在日常生活中,有张大妈这种感受的不只是一人。本报通过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发现,现在的老年人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比较空虚,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老年生活要宽裕,更要舒心。”这是不少老人的愿望。 记者在济南市多个高档住宅小区看到,很少有老年人的影子,看到一两个也是陪孙子孙女出来晒太阳的。据本报调查发现,有55%的老年人与老伴单独生活,这些空巢老人很少出门,与子女的联系也多依赖电话。
“我在电话里弹给你听。”年近八旬的刘海文老人放下电话,掀开琴盖,手指一挥,悠扬的琴声响起。对电话弹琴是刘海文的一大乐事。子女都移民国外,和老伴独自生活在北京的张文英老人只能把自己刚学的钢琴曲通过电话弹给子女门听。“不管他们是不是在听,至少对我来说是一种交流,每个月我的电话费都要上千元。”刘海文老人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早已进入了老年化社会。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有60岁以上的人口1.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姜向群教授感慨:不少子女认为,让老人衣食无忧就算尽到了孝道。殊不知,与衣食无忧相比,不少老人更渴望心理的关怀。正如孔子所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记者了解到,城市里的许多老年人由于子女忙于工作,成了孤独的家庭“守望者”,整天在家中与电视机、报纸为伴。孩子好不容易下班了,累了一天也懒得跟老人多说两句话。“家里多我一个也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不少老人感到受到了冷落。本次调查问卷发现,老年人每天看电视多为三小时以上,80%的老年人经常看报纸。而子女能够每天陪伴交流的只占7%,也就是说有93%的老年人不能够每天与子女交谈。
事实上,现在的老人早已不仅仅满足于一日三餐饱的基本物质生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姜向群教授指出,老年人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他们的老年生活过得更加有滋有味、丰富多彩。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了老人的这种精神需求。在城市,许多社区或单位倾注大量人力物力,组织书画协会、太极拳学习班、京剧票友小组、健美操班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许多公园也都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地。在琴棋书画中,在其乐融融中,许多老人感到了充实、愉快。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社区的老年人活动还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缺乏活动场地。记者在济南市一省直机关单位家属院看到,每天清晨6时左右,都有一些老年人随着悠扬的音乐晨练。可由于场地有限,他们的晨练场所只能设在家属院内一个用来停车的小广场上。而这个小广场紧挨着该单位的公寓,引起了许多上夜班同事的不满。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家属院和居民区都存在。许多晨练的老人心里也很矛盾:到公园里晨练吧,距离太远,大清早的公交车还很少;在家属院吧,又影响别人休息;不晨练吧,连锻炼身体、交流的乐子也没有了。他们问,我们的活动场所到底应该在哪里? 姜教授呼吁,今天我们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让每个人享受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成果。作为占有社会相当比重、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老年人,应该更多地享受和谐温馨的生活。除了使他们老有所养外,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不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
(来源:中国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