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01
冷漠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痛苦
发布日期:2011-07-26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改变所带来的压力,可以从消极的防卫到积极的因应。面对无法克服的问题时,个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后改变情势,或适应它,或压抑它。

  

  面对冲突的非理性反映是抗拒。每一个抗拒都会强化自我,同时也划出自我的领域与界线。当内心的领域被侵犯时,我们自然会出现抗拒的态度。“不!”代表着抗拒的语言,愤怒与气愤则是表情与态度。相反,若是同意,则会打开心胸,自我的界线就变得模糊了。当安全受到威胁,领域受到侵犯,地位或权利受到挑战、尊严受到伤害时,都会产生抗拒的态度。抗拒的程度,也会依威胁、伤害等的程度而有所区别,抗拒的态度则视经验而定。

  

  抗拒失败后,会有两种反映:一是接受失败,打开自我的界限,接纳所发生的事实。二是挫折。挫折感是抗拒失败后的自然反映。在挫折这个阶段中,抗拒不一定会就此打住,也有人在面对挫败时,强化自我后再接再厉。抗拒的过程中得不到教训或者认知的改变,抗拒的过程也会持续下去。愤怒的时间越长,愤怒就会越强烈,反弹也会越来越大,所承担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当被不断强化了的自我与他所面临的世界始终不能调和时,人就会变得敏感而易怒。当屡屡挫败时,便会沮丧。

  

  沮丧性的抗拒,是一种说不出口的悲痛,令人十分痛苦,这正是郁闷、抑郁者的内心写照。面对抗拒无力所带来的沮丧,负面情绪转而内化,愤怒的拳头将打向自己。于是,便表现出逃避。逃避与本能性的逃跑机制不一样,逃避是经过心智的运作学习而来的。逃避与回避也不一样,回避是理性的行为,逃避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面对无法逃避的问题,或者面对无解、无助、无力的困境,最后只能保持冷漠的态度以对。冷漠是面对问题中的最悲惨的结果,但是内心仍旧被耿耿于怀的悲愤震荡不已。因此,冷漠其实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痛苦。

  

  持续冷漠的结果,是被动攻击型人格的强化,是自我的孤立,使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比较有思想、有个性的“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