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陪伴是给孩子的心理支撑,能让他们获得安全感。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在西方,陪伴是照顾幼儿的重要方面,甚至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家长不得让12岁以下的孩子独自在家。这既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同样也涉及心理需求问题。陪伴的实质是沟通,因此,与孩子呆在一起时应多多互动,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
批评。现在的孩子早熟、脆弱,批评时重不得轻不得。杨雄说,前不久上海市就发生了一起孩子因无法承受父母的批评,继而跳楼自杀的惨剧。他建议,每个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都要分清场合,讲究方法。一般来说,批评的总原则是问清事实,有理有据,忌劈头盖脸地训斥。比如,被老师通知自家孩子犯错后,家长不应马上厉声训斥,而应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分不同情况耐心教导。当然,对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孩子,批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抗挫折能力较强、比较皮的孩子,可以批评得稍微重一点;本就内向、敏感的孩子,需要语气轻一些,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要记得,批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基于爱。
理解。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内心,以及他正在做的事。比如,孩子成绩下降,家长不应高高在上,一味批评,而应站在与孩子平等的角度,帮他分析原因。杨雄最后强调,这“八个工具”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就像表扬伴随鼓励,批评需要理解,一切都基于爱。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