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你也许不是故意,却一步步将孩子养出了心理疾病
你也许不是故意,却一步步将孩子养出了心理疾病
2017-02-09           责任编辑:刘阳

  人人都知道,坏父母是祸害,可你想过么,注重给孩子营造幸福童年的“完美父母”也会使孩子成年后的生活陷入迷茫和阴郁。
 
  案例分析:“完美童年”酿下的悲惨人生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我遇到的大部分患者中,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会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当时的委屈与后来成长的不顺联系起来。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
 
  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有要好的朋友、亲密的家庭,以及--极度空虚的感觉。她告诉我,之所以来咨询,是因为她“总是不高兴”。
 
  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出色的兄弟姐妹,爱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病人。
 
  但她老是失眠,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老认为自己不如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为什么?
 
  我被难住了。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乱七八糟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试图弄明白时,更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都是二三十岁,自述很忧郁、很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职业,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父母却无可指责。
 
  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自己的父母,说他们是这世上“最好的朋友”,一直支持自己,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
 
  起初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而且,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为何会如此迷茫?这跟我学过的知识是违背的。
 
  但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相信他们并无粉饰或曲解。他们的父母的确做得也很棒。直到有一天,另一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他们的父母是否做得太多?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在美国,育儿一直是个争议话题。不过,所有育儿法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将孩子培养为有生产能力的、幸福的成年人。不过,近年来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定义不同了。
 
  光是幸福还不够,你得更幸福。对幸福的追求已经从“追求一般意义上的满足”变异为“你必须任何时候、各个方面都幸福”。
 
  “幸福如果作为生活的副产品,是很棒的一个东西。”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说,“但若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
 
  现代很多父母正是不懈地追求着这个目标,我由此开始怀疑:会不会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说:“答案是肯定的。”在临床实践中,波恩发现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
 
  比如说,当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扶起孩子,开始安慰,此时孩子还没来得及哭呢。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混乱,给他一点时间,让他明白发生了什么,让他先跟那种挫折感搏斗,他就不知道受挫是什么感觉。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心中也没有底。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了援手。
 
  所谓成长,就是学会适应不那么完美的情况,但父母常常代劳,剥夺了孩子对挫折作出即时反应的权利。其结果就是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
 
    (来源:太平洋时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