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甲基化机制
砷(As)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地下水、土壤等)中。众所周知,砷有剧毒性及致癌性。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饮用水中砷含量超标,慢性砷中毒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砷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相关,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另一方面,砷除了毒性作用,也可作为治疗药物以毒攻毒,如砷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特效药物。总之,砷是一把双刃剑,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砷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进入人体。砷经胃肠道吸收率高达90%。砷经吸收后首先进入血液,在血液中,砷主要储存在红细胞,血细胞中砷的总量比血浆高4-10倍。砷进入血液后,可以通过血液输送到人体的各种器官,如肝、肾、心、脑、脾等,并对这些器官造成损伤。头发和指甲中富含半胱氨酸,砷会与半胱氨酸结合,从而累积在头发和指甲中。
在人类和哺乳动物中,砷主要在肝脏代谢,最常见的是砷甲基化,在砷甲基化过程中,砷被转化成不同价态的砷形态,主要包括三价一甲基砷酸(MMAsIII)、五价一甲基砷酸(MMAs V )、三价二甲基砷酸(DMAs III )和五价二甲基砷酸(DMAs V )。最后,砷及其甲基化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目前,砷在人和动物体内甲基化代谢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砷甲基化机制。
Challenger甲基化机制
砷的氧化甲基化途径,也被称为“经典途径”,最早在1945年由challenger提出。在这个过程中,As III 在砷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首先氧化甲基化转化为MMA V ,生成的MMA V 再被还原为MMA III 。同样,得到的MMA III 可以进一步氧化和甲基化形成DMA V ,DMA V 最终还原为DMA III 。该途径包括两步氧化甲基化反应。
该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砷形态,顺序为: iAs V →iAs III →MMA V →MMA III →DMA V →DMA III 。在甲基化途径中,S-腺苷蛋氨酸是主要的甲基供体。尽管该机制已被许多学者接受,随着人们对砷甲基化的不断认识,不同的代谢途径也被提出。
Hayakawa甲基化机制
Hayakawa在2005年的中提出了另一种砷甲基化机制。在这个过程中,iAs III 可以结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并生成砷-谷胱甘肽(As-GSH)复合物。该机制认为As-GSH复合物是三价砷转移酶的最适底物,而不是As III 本身。首先,砷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以摩尔比为1:3形成As III (SG) 3 配合物。As III (SG) 3 可甲基化形成单甲基砷二谷胱甘肽MAs III (SG) 2 ,MAs III (SG) 2 可进一步甲基化为二甲基砷型谷胱甘肽DMAs III (SG)。得到的MAs III (SG) 2 或DMAs III (SG)可被水解生成相应的三价代谢物MMA III 和DMA III 。最后,MMA III 和DMA III 被氧化生成最终的砷代谢物MMA V 和DMA V 。
Naranmandura甲基化机制
Naranmandura等提出了第三种砷甲基化机制。该机制认为As III 首先与蛋白质结合,经过还原甲基化后,生成三价代谢物MMA III 和DMA III 。MMA III 和DMA III 不稳定,进而被氧化生成终产物MMA V 和DMA V 。
该机制与Hayakawa机制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该机制认为蛋白上的巯基比GSH上的巯基更稳定,更易与砷结合。
总之,砷在人体内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甲基化是砷主要的代谢机制。目前,人们对砷甲基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确切的机制还没有被阐明。砷的毒性与甲基化及代谢产物密切相关,这也是我们未来关注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Rehman K, Naranmandura H. Arsenic metabolism andthioarsenicals. Metallomics. 2012; 4:881–892.
[2]Watanabe T,HiranoS. Metabolism of arsenic and itstoxicological relevance.Archivesof Toxicology. 2013;87:969–979.
刘亮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
哈医大一院,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