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 | 甜蜜的祝福——丫山藕糖

2021-04-16 10:11 来源: 文旅中国

丫山藕糖是安徽芜湖市南陵县丫山地区一种传统的农家食品,千百年来,当地群众每到过年时节家家必备。其外形似圆柱,粗细如手指,因有七十三孔,酷似莲藕而得名。2017年丫山藕糖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丫山藕糖的加工制作技艺由来已久,可能始于宋代,当地山民通过口传心授,代代传承,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传说丫山地区先民为三国东吴皇族后裔,为躲避战乱迁徙至此,这里山势挺拔,林木葳蕤,溪流潺潺,环境清雅,阳光充足,盛产稻米。但因山高路险,交通极为闭塞,每逢春节,人们都会为置办年货而发愁,而春节食品必不可少,山民只能自己制作一些糖食,于是“藕糖”应运而生。

对于“丫山藕糖”的来历,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济公活佛传授山民做藕糖的故事。相传济公活佛游历丫山时看到百姓们住的是草棚,面黄肌瘦,心里难过。他变做一个快要饿死的叫花子躺在村口,村里一对黄姓老夫妻讨饭归来,看见这个叫花子已经饿昏,赶忙将讨来的饭喂他,村里其他人知道后,一起把济公接进了村,把讨来的米饭集中在一起,熬成粥救活了济公。济公活佛念丫山人心地善良,便教山民用大米熬制糖稀,做成藕糖,换取钱财,度过年关。

丫山藕糖所用原料就是本地产的优质粳米(或糯米)、麦芽、芝麻和桂花等。制作时,先将经过浸泡的粳米(或糯米)煮成饭;在煮好的饭里加入适时麦芽和冷水,搅成稀粥状再盖锅焖透;待米饭成糖状时,滤出糖水再上锅熬,并不断用锅铲翻搅,直至糖成白色胶状;另用一锅将糖拉成带状,不断合拢、再拉,如此反复,直到使糖内气孔多达七十三个;最后将糖的长支条掐断为长约10厘米的短条后装入竹筛,熏热后再用炒熟脱壳的白芝麻、桂花等滚动拌匀,即成丫山藕糖。整个过程全部手工操作,难度大,技术高,要求动作娴熟。

丫山藕糖味道香甜可口,脆嫩松酥,口感独特,被美食家们评为“形带水乡色彩,味含山间花香”。又因“藕”与“偶”字谐音,于是,人们便赋予它许多美好的寓意。如送给老人则有敬祝身体健康、永不孤独之意,送给年轻人则有祝愿喜气盈门、喜结连理之意,送给老朋友则有希望互相往来、增进友谊之意等。每逢春节来临,丫山人家家都会准备好多丫山藕糖。如今丫山藕糖已不仅仅是一种节日食品,它也是丫山人的一种文化,在丫山人中代代相承。

(图片源自网络)

责编:李晓霞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