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神技人人有 紧密配合显神威
“快来人哪!——有人不行了!”
4月15日下午4时7分21秒,在河南省胸科医院门诊楼二楼超声医学科旁的卫生间里,跑出一位中年女士,随着她的一声惊呼,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姑娘立刻跑过来——她叫薛瑞红,是超声医学科的一名女护士,当时,她正在分诊处给病人分诊,听见呼救声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跟着病人家属去查看病人了。
原来,这位中年女士是一名保姆,晕倒的是她所照顾的86岁的老太太,她和老太太的女儿正陪着住在心血管内科三病区的老人家做彩超,因老太太要上厕所,两人陪护着一起进了卫生间,没过几分钟,“老太太头突然一歪,不省人事。”
女儿一时手足无措,只好掐住老太太人中,保姆赶紧开门跑出大声呼救,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左下图中护士为薛瑞红,右下图背对摄像头的男子为热心人)
薛瑞红一赶到,立即呼喊病人发现无反应,“我判断病人意识丧失,需要做心肺复苏,因为当时是在厕所,地板很凉,病人年龄又比较大,就迅速垫上老太太的外衣,扶住她就地平卧位。”
监控显示,薛瑞红先是触摸一下颈动脉,确认大动脉搏动消失——这是做心肺复苏的前提,然后打开口腔看分泌物,确认没有后,解开外衣暴露胸部,旁边一位热心人立刻跪地实施按压,薛瑞红看到这位热心人按压不够准确,马上替换他开始标准心肺复苏。
面对这个突发的急救事件,薛瑞红每一步都体现出了冷静、心细、敏捷干练的技术和心理素质。

2分钟后,更多的医护人员赶来了,超声科医师李皓翔赶紧替换薛瑞红继续实施按压,了解心肺复苏的朋友都知道,心肺复苏不仅是个技术活儿,同时也是个体力活儿,需要轮流替换保证按压有效。
门诊部主任朱明慧闻讯也赶来了,她见此情景赶紧去叫心血管内科三病区副主任刘新,此时她恰好在门诊坐诊。
刘新曾在郑州某医院担任多年心内科、急诊科的主任,她带领的团队曾连续三年获得郑州市年终急救考评第二名,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先进急救工作者,是个身经百战惯打硬仗的专家。
她赶来一看医护人员都在积极实施抢救,即现场指挥部署抢救工作。她首先电话通知我院120急救中心送来担架床,因为卫生间内空间狭小,急救操作受限,需要将病人转至急救中心做进一步急救。接着,她再电话通知管床医生杜梅花协助抢救病人并记录整个抢救过程,并及时与家属做好沟通。
根据“就近就急”治疗的急救原则,刘新再次电告心血管内科六病区医护人员做好接应准备。

急救中心大夫尹可可、护师刘亚超推着担架床赶来,轮番胸外按压没有中断。
老太太被快速、平稳地抬放在担架床上后立刻送往最近的急救单元。途中,刘亚超跪在担架床上继续实施心肺复苏,此时,大家心里都明白,最重要的急救措施仍是有效的心脏按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心脑血供。
老太太被安置在心内科六病区后,早以准备好上阵的医务人员联上心电监护仪、紧急气管插管、气囊辅助呼吸,多次给予阿托品、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并应用电除颤等措施。杜梅花大夫跑前跑后与患者家属沟通签字及协调下一步转运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后续问题,急救中心护士长王焕东也加入了抢救队伍……终于,老太太恢复了心跳,大家都如释重负。此时血压稳定,可以转运了。刘新说:“ 持续有效及时的胸外心脏按压是病人最后得以恢复心跳、清醒的关键。为患者下一步的后续高级生命支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据悉,老太太常年各种疾病缠身,患有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且为PCI术后病人。心肺复苏成功后,老太太被送往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CCU主任赵杰娉说:老太太当晚意识恢复,16日上午完全清醒。

这次参与现场急救的医护人员有七八位,多为80、90后的年轻人,面对突发事件,胸科人齐上阵,急救意识以及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是这次急救成功关键中的关键。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我院的希望和未来,以及后辈学人训练有素和过硬的工作作风。
我院是以胸、心血管疾病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心血管内外科技术实力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收治的患者中急危重症比率在98%以上,病人出现猝死、心脏停跳较其他兄弟医院常见,其抢救猝死、心脏停跳等技术经验丰富,是我院众多看家本领之一。不知多少次,因抢救的及时、有效,把命悬一线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次急救,是我院急救工作技术娴熟、紧密配合、敢打硬仗、战之能胜的一个缩影。
视频提供:安保科
文、图:李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