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吃饱了还想吃,到底是为哪般?不妨来看看

2021-07-16 15:10 来源: 初初美食季

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已经吃饭吃到撑了,可看到平日里喜欢的甜点,还能吃进去!

并且吃完了甜点,还能来个冰淇淋,最后再喝杯果汁溜溜缝……

那么,问题来了,刚刚,你的大脑不是已经告诉你,你饱了吗?

事实上,这种“饱了还想继续吃”的现象不一定是嘴馋,而是一种心理欺骗:大脑满足了,但胃容量未被完全填满。

要知道,吃是人的本能。毕竟吃饱了才有力气做想做的一切。

当代干饭人更是以吃饱吃好吃得愉快为标准来要求每一顿饭。

而吃饱了还想吃,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小插曲而已~

毕竟,虽然感知“饱”的最直接器官是胃,但真正掌控食欲并操纵嘴巴的是大脑。

他们的反应流程是这样的:血糖值下降--下降到一定水平--大脑告诉你,你饿了。

吃东西后--血糖值上升--大脑告诉你,你饱了。

然而此时你的胃却未必是满的!

美国宾夕凡尼亚州州立大学营养科学教授芭芭拉·罗尔斯提出了一个新词:特定感官饱腹感(Sensory-specificSatiety)。用来解释上述“贪吃”现象,指的是由于食用某种单一类型的食物而导致食欲下降,而接触新口味的食物后会促进食欲恢复。换言之:当人们只吃一种食物,即使它格外好吃,也很容易吃饱甚至吃腻。但如果此时端上一盘其它口味的食物或吃点零食、甜点,食欲可能又被重新激发。

说白了,胃的本性是喜新厌旧,虽然它的空间还未储存满,但容易对正在吃的单一食物产生厌倦,从而产生饱了的信号。看到了新鲜的,又活起来了~

相反,“特定感官饱腹感”也有副作用:看到的食物多,吃的东西就多……根本停不下来(想想自助餐)!

你理解的“饱”可能是假的

还有一个颠覆认知的概念,“饱”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是你的胃真的满了,而是它发出来的迷惑信号。

举个例子:例如糯米食品,吃时会“粘”在胃壁,胃部负担大,容易感到“饱”。

魔芋、汤羹等含大量水分的食物也会“骗饱”,因为体积大,水分足。

那么,什么叫饱腹感?

是在吃完饭一段时间,或者下一餐之前仍能让人不饿的才叫食物的“饱腹感”。

而只有摄入的食物有饱腹感,才能有效控制食量,稳定血糖以及一系列与食欲和肥胖相关的激素,从而达到减重目的。

怎样才能获得饱腹感?

来来来

要减肥的人看过来

干货来了!

细嚼慢咽摸索“七分饱”

“七分饱”的感觉需要通过自我观察,就是胃里不觉得多撑,但是对食物的热情也没有多高涨的时候,就可以停止进食了。

食物分小份儿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把食物分成小份吃比整份吃能更好地增强饱腹感。

吃水分多的食物提前“骗饱”

饭前先喝汤,就是这个原理。大量含水分的食物可以让饱腹感提前到来,有效防止自己吃的过多。

多嚼几下

吃需要多嚼几下才能咽下去的食物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对“饱”感知更明显,从而控制食量。

不过并不是所有食物对这个原则都适用。

精白细软、油多膳食纤维少的食物则正好相反,它们会让人们进食速度加快,不知不觉就吃下很多。

吃饱腹感强的食物

饱腹感强的食物,一般都有蛋白质丰富、膳食纤维丰富、含水量高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下嘴,可以让你吃饱,又享“瘦”。

想不到吧,吃饭的学问这么多?

其实吃东西,饱腹感只是需求之一,健康,才是长久之追求。

光吃,还不够,吃的好,吃的健康,更重要,享受生活,享受健康的时候,不如来一份保险,让健康生活更多一份保障。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