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息肉、治早癌,内镜医生的杀手锏——EMR与ESD
2021-07-21 14:42 来源: 健康界
ESD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大于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具体的操作步骤有:
一、标记,应用针形切开刀或氩离子凝固术在病灶边缘0.5cm电凝标记切除范围;
二、黏膜下注射液体前临床可供黏膜下注射的液体有生理盐水、甘油果糖、透明质酸钠等;
三、预切开周围黏膜:沿标记点或标记点外侧缘应用针形切开刀切开病变周围部分黏膜,再用IT刀切开周围全部黏膜;
四、剥离病变,根据病变不同部位和术者操作习惯,选择应用IT、Flex或HOOK刀等剥离器械沿黏膜下层剥离病变;
五、创面处理,应用氩离子凝固术电凝创面所有可见小血管预防术后出血,必要时应用止血夹夹闭血管。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ESD的适应症有:直径大于2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胃肠道早癌即无淋巴和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直径大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等。
三、
EMR和ESD的常用耗材
一次性使用高频切开刀
一次性使用高频切开刀,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顺应性,吸引性能好,与内窥镜和高频电刀配合使用,能够切开消化道病灶周围组织。

一次性内窥镜用注射针
一次性内窥镜用注射针可与内窥镜配合使用,将液体如生理盐水、甘油果糖等注射到消化道黏膜下,便于进一步分离病灶。

一次性使用圈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