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方法,教你在家“切脉”,牢记切脉时的必需条件
导语:很多人一想到中医就会提到到心率控制,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把脉,因为它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标志,想要掌握把脉需要非常深入的了解知识,把脉的方法也很多,概括一下就是望,闻,问,切。
过去人们更多选择脉诊,自然有其原因所在,因为心跳的情况可以准确反映身体不同部位的疾病症状,也可以反映疾病的真实情况。
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小,不会对诊断结果造成巨大影响。由于这个原因,脉诊已成为中医必不可少的步骤。
在中医的早期,切脉手法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有必要分几个部分检查病人的脉搏,随着时间推移简化为仅检查手腕处的脉搏。
切脉时,您必须将手放在手腕水平带上差不多一寸左右的地方,对患者的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在切脉时,手指在患者手腕上的力量也需要多多注意。假如使用轻力,我们把它叫做“浮取”;假如使用力度适中,我们把它称为“中取”。
如果用力足够大,则称为“沉取”,这三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改变,使诊断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首先,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前提:切脉时要保证周围的环境是安静的无打扰的,除了环境,医患的心情都要保持平稳,防止出现大的波动。
假如患者心理压力大,脉搏会失真,进而影响诊断,然后需注意,切脉时,医生应使用三个指定位置,也就是俗话说的“三指定位”。
以便提高切脉的准确性,如果您面对的是较高较壮的患者,可以使三指分布稀疏,如果患者身材较小,您则可以使三指分布较密。
最后,我们应牢记:在熟练掌握诊脉之前,必须明白脉搏正常的情况,才能判断脉搏的是否正常。
由于每个人的脉象略有差异,正常脉象的节拍也不同,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气血流动情况和身体机能状况综合诊治。
假如我们在切脉时发现患者的脉搏水平是以下之一,则表明他的健康亮起了红灯,如果我们发现患者脉搏缓慢,每分钟低于60次。
这种脉搏通常说明他们体内水分即湿气含量较高,长此以往会使血流量减少,血流效率减缓,血流受阻。
如果病人的脉搏快,每分钟可以感受到的频率就有九十多次,这种情况长期放置不管的话,会使整个人的血流加快,会导致体温升高,神志不清,这些都是脑膜炎的症状。
脉象细弱不稳定,轻飘飘的,多为肝量不足或气血不足所致,此时病人应提高警惕多多注意,多服药补气血,防止集腋成裘出现大问题。
结论:
长期以来,中医是留是弃的问题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大家都知道中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珍视。
但也有人认为西医相较于中医来说更加发达,更高科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药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假如患者在咨询时想探究医生的脉诊能力,他可能会很一言不发,不过任何疾病的确诊都需要参照各种因素,脉诊也不例外。
所以,如果我们需要借助中医手段来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在看中医时,应准确详细阐明自身身体出现的问题,以便医生在诊断脉搏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来源:圣心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