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对话黄土地 共诉丰收情

2022-06-22 14:41 来源:明珠号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夏至这天,太阳火辣辣的。位于肥城十万亩粮食高产创建核心区的安驾庄镇蔡颜子村,一路之隔的两块田里,三十多岁的汪龙和五十多岁的郭瑞勇正各自带着自己的队伍,忙着“玉米大豆”带状直播。地头上,搭地邻多年的“邻居”又相逢,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今年我这边小麦测产717公斤,郭叔,你那边的产量是多少?”汪龙礼貌地问起郭瑞勇。

郭瑞勇脸上似乎有些挂不住,低声说:“699公斤,还是稍微差了点。”

“差个十来公斤,‘半斤八两’而已。毕竟丰收了,这也算给俺爸爸在天之灵的一个交代吧。”说这话时,汪龙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原来,汪龙的爸爸汪西军,也就是原肥城地龙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今年春节前因一场交通事故去世,在外搞建筑安装承包工程的汪龙只好返回家乡,继续打理合作社。1000多亩地的小麦获得大丰收,汪龙觉得这是对爸爸的最大告慰。

“和老汪打交道多年,有合作也有分歧,但更多的是互助,较着劲发展。”郭瑞勇说,老汪那边种植的是“山农糯麦1号”小麦,2020年就实现了亩产694.96公斤,创全国特殊用途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我种的是普通小麦,在产量和品质上确实有差距。“藏粮于技,没有良种真的不行。”郭瑞勇说。

良种有别,良法有分。在郭瑞勇的智能水肥一体机设备间,数字触摸屏轻轻一按,400多亩土地开始享受自动喷灌的滋润。

“最早采用的是立杆式喷灌系统,2021年又花费近50万元,购置了整套的微喷带喷灌系统。”郭瑞勇说。

而在地龙合作社,投资50多万元购进的自走式航架喷灌机,覆盖长200米宽800米区域,如“巨龙”横卧田间,开关一拧,喷洒甘霖。

“现在合作社的各种机械设备达到180多台套,投资近千万元,‘德国制造’大型无人驾驶拖拉机价值达到百万元。”汪龙说,这些大型设备除了服务合作社自身1000多亩土地,托管的6000多亩,还能辐射服务周边10多万亩的土地。

然而不同的是,郭瑞勇没有自己的农机设备,耕、种、收、储等环节,都是“订单式”租赁设备。“有时候赶上集中收储季节,租赁的设备到不了位,地龙合作社也挤时间给我们帮忙,这就是‘千年的邻居,万年的庄乡’的道理。”郭瑞勇说,这不,去年秋汛玉米烘干成了大问题,地龙合作社的9组烘干设备还真给我们帮了大忙。

不同的管理,同样的收获;对话黄土地,共诉丰收情。“郭叔,我现在种地还是个门外汉,咱是一路之隔的邻居,以后还得多向您请教。”地头上休息的间隙,汪龙给郭瑞勇点上一支香烟,乡里乡亲的话一直拉不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