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文化观察丨解压馆:解压还是打卡?

2022-07-02 06:54 来源:明珠号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海报新闻

与以往惯常的解压方式不同,现在的解压似乎有了更多的指代,它不仅是一个情绪宣泄的名字,也指向具体的事物,俨然有形成产业的势头——

□本报记者 李梦馨

如今,解压正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浏览视频网站,经常能看到关于各类解压玩具的短视频:用小刀把香皂划成颗粒,把颜料淋在暴力熊上DIY流体熊,用簇绒枪制作毛织品……在破坏或修复的过程中,人们能获得即时的心理满足。在多个平台检索解压视频发现,播放量都十分可观。与线上的火热相呼应,线下的解压馆也纷纷落地,成为年轻人热衷的解压新玩法。

解压,是伴随着压力而产生的名词。有了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就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呐喊、运动、倾诉等,都是惯常的解压方式。而现在的解压,似乎有了更多的指代,它不仅是一个情绪宣泄的名字,也指向具体的事物,俨然有形成产业的势头。那么,当下勃兴的解压经济,真的能满足人们的解压需求吗?

“够刺激”又“高颜值”

压力两个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谈中的关键词。与之相应,为了探索解压方式,人们费尽心思,五花八门的解压视频是其中一种较为便捷的解压途径。在治愈类的解压视频风行了一阵之后,挤痘痘、修蹄子这样重口味的解压视频,又开始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受众。纵然形式多样,但都指向解压这一最终目的。

看解压视频,是通过视觉、听觉,享受远程的心灵抚摸。相较之下,线下的解压馆,给人们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这是否意味着解压的效果会更明显呢?

解压馆算得上一种舶来品,它更早之前的称呼是发泄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不少企业设有“发泄屋”,员工通过殴打仿真橡皮人宣泄情绪。2000年后,发泄屋逐渐在世界各处落地。2008年,圣地亚哥出现一家“莎拉摔盘小屋”。2016年,英国首个“愤怒屋”在诺丁汉郡开张,顾客可以用球棒、铁棍或是锤子打砸各式物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