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脑血管响应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机制,找到了关键蛋白

2022-07-06 13:31 来源: 小李说健康

最新1期的《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加州大学团队的论文,研究发现,脑血管响应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机制,找到了关键蛋白。研究认为,焦虑和气喘,是血管对高浓度二氧化碳做出的自我保护,环境因素会因此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焦虑症的产生。

二氧化碳,在血液缓冲体系中,会被迅速转化为氢离子和碳酸,而呼吸刺激和恐惧反应等生理效应,都是由氢离子介导的,氢离子能引起强烈的血管扩张,导致脑部灌注增加。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G蛋白偶联受体有关。

研究者构建了动物模型,敲除了2种G蛋白基因,并将动物分别暴露在10%的二氧化碳环境中,结果发现,血管扩张效应减弱。研究证实,二氧化碳感受器,位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并在血管平滑肌中得到表达,由此确定了二氧化碳响应的关键蛋白。研究者还借助核磁共振设备检测脑灌注情况,结果发现,如果缺失关键蛋白,脑血管对二氧化碳的响应就会出现严重失常。

当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时候,身体会发出窒息的预警,出现紧张不安、焦虑烦躁,这个过程,是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激活大脑杏仁核引起的,这个区域主管恐惧和惊慌情绪。研究者发现,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动物会出现更高水平的恐惧反应。

二氧化碳作用于脑干不同区域,还会增加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会引起血管收缩,刺激呼吸反应增强,并重启类似窒息的呼吸暂停。这个过程,与肥胖症或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呼吸并发症的过程是相似的。本次的研究结果,阐明了脑血管的二氧化碳反应的关键蛋白,以及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的焦虑和特殊呼吸模式。学者认为,关键蛋白功能受损,会导致脑血管反应减弱,这个机制会为睡眠呼吸暂停、焦虑症、代谢综合征并发症等找到治疗靶点。

这个研究结果对日常生活细节具有指导作用。因为,拥挤的办室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升高1%,密闭卧室中,整晚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升高2%,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咱们可以设想,在冬季有暖气,夏天开空调的室内,长期不开窗通风,二氧化碳的浓度要比正常空气中高出太多。在这种环境呆久了,人就会感到气喘,出现焦虑,或者是感觉睡不醒。这项研究提示大家,感觉呼吸不顺畅、心情很烦躁的时候,要想到,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怎么办?起身,开窗,到室外活动。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