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县域丨甘肃舟曲:生态黑土猪“拱”出致富路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兰州8月16日消息 (记者 邸文炯 通讯员 刘兴云) 位于甘肃省舟曲县憨班镇的老沟村,群山环抱、松林密布、水源丰沛、空气清新、交通便利,一千三百余米的海拔为养殖舟曲黑土猪这一珍贵猪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黑土猪产业是甘肃省舟曲县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全县畜牧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舟曲黑土猪养殖历史悠久,群众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
舟曲黑土猪(央广网发 刘兴云 摄)
“这些黑土猪住在森林氧吧、吃的是玉米饲料、喝的是流淌下来的山泉水,每天在山林里‘散步运动’,所以这种猪肉质细腻,吃起来柔嫩可口、满口留香、肥而不腻!”合作社负责人杨江平介绍起了养殖的良好生态环境,道出黑土猪不同于其它猪肉口味的秘诀。杨江平说,他会定期参加舟曲县黑土猪产业振兴工作专班定期对合作社进行的科学养殖、疫病防疫等方面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收入,使养殖收入同比增加约20%。
自动投料、感应喂水、恒温圈场、流线养殖、零污排放……这是在峰迭镇沟门村顺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监控系统看到的“智能养猪”景象。
在顺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养殖员正忙着将优质玉米、豆粕、麸皮等原料进行粉碎混合,送往猪圈投喂黑土猪,由于采用原粮喂养,这些黑土猪每头都显得格外健壮。
依据甘肃省农科院专家调研结果,结合舟曲县黑土猪肉质检测结果、繁殖性能、抗病能力等多方面对比筛选,最终确定将“中舟黑”作为舟曲县黑土猪产业发展品种。
有着十多年养殖经验的合作社负责人刘水得是村里出名的致富能手,据他介绍,由于以前养殖品种多元,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采取传统饲养管理方法,使生猪生长缓慢,市场销售价格低,市场风险大。自舟曲县“1+6”产业发展以来,他的合作社逐渐淘汰以前养殖的品种,统一养殖“中舟黑”,采用了科学的养殖方式、建立了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使合作社一步步向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发展,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不仅带动了周边群众、也使村集体经济增收。
农户正在进行清理工作(央广网发 刘兴云 摄)
成立于2012年11月的舟曲绿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该县仅有的加工企业,主要产品以腊排、腊肠、手撕腊肉、臊子为主,年加工量为300吨左右。公司主要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形成“农户种养+合作社收购+企业生产+市场销售”的产业链条。
如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全面展开,有“1+6”产业一系列惠民政策的鼓励,有黑土猪专班的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支持,更坚定了舟曲县黑土猪养殖户的信心和决心。黑土猪产业专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深入各乡镇规模养殖场开展养殖技术与防疫技术指导,帮助养殖场制定或修订工作流程,不断提升舟曲县黑土猪养殖与疫病监督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在土地属性、环评达标的前提下,专班在全县范围内已经打造了29个黑土猪养殖标准化基地,10个标准化繁扩厂。”专班办公室主任姜志明介绍。舟曲县黑土猪专班成立以来,制定了统一品种、统一饲养、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圈舍的黑土猪养殖五统一标准,使舟曲县的黑土猪品种由多元化发展为单一化,黑土猪养殖由传统养殖发展到科学养殖,产品深加工由传统加工发展到科学加工,使全县的黑土猪产业在品质和品种上有很大的改良,开辟出一条符合舟曲县黑土猪发展的产业之路。目前,舟曲县黑土猪通过龙头企业统一收购、检验、屠宰,一部分生鲜肉会直接进入各大销售网点,另一部分经过龙头企业进行深加工,销售到全国各地,还有少部分通过电商平台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