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互补”开辟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新路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渔光互补”开辟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新路
实现“渔、电、环保”三丰收
“渔光互补”不仅能够实现水面高效利用增加清洁能源产能,还可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国的“渔光互补”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受到养殖品种少、养殖设施构建技术薄弱等问题制约,“渔光互补”的基础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需要从产业生态学角度开展系统性研究,充分考量渔业生产与光伏发电的协同性、匹配性和互补性,根据绿色水产养殖要求建立养殖技术体系,同时可加强相关政策引领和规划布局,同步探索池塘及海上“渔光互补”模式,为实现“两碳目标”贡献力量。
“渔光互补”全面开花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2012年,全国首座“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在江苏建湖并网,主要建设在养殖池塘上面,一期工程容量为20MW,年发电量达2100万kWh;2017年投入运营的浙江慈溪市周巷水库和长河水库“渔光互补”项目,是目前国内已投入运行的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发电项目,项目总投资18亿元,总水域面积299.47公顷,总装机容量达200MW,预计年均发电量达2.2亿kWh,该项目所发电量全部接入国家电网,业主方年售电收入约2.4亿元,年渔业收入可达1300万元。在西南地区,建设中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位于莲花塘水库和铁象水库,占地400公顷,由来宾市宾惠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总装机容量300MW,该项目2020年已进入用地规划阶段。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突飞猛进。但由于地面光伏电站占用的土地面积较大,随着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持续攀升,地面光伏电站的发展将会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而我国的内陆水域面积较为宽广,其中湖泊面积约910万公顷、水库面积约为250万公顷、内陆池塘面积200万公顷,若考虑满铺情况,可建设光伏约15000GW,仅考虑利用水域面积20%建设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可达3000GW。因此,利用内陆水域如湖泊、水库、池塘等区域建设水上光伏电站,既不占用土地面积,同时又增加了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是一种高效的光伏发电新形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