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垛田”使兴化成为“千岛之乡”

2023-02-02 00:04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架木浮田 积土成丘——

“垛田”使兴化成为“千岛之乡”

本报驻江苏记者 王 炜

兴化垛田 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金秋时节,江苏泰州兴化垛田菊花竞相开放,一块块垛田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从空中俯瞰,宛如天然调色板,美不胜收。兴化垛田是一方“漂浮”在水上的土地,这些岛状的农田,大的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独特的自然地貌赋予了垛田别样的风光。春夏秋冬,四时变换,垛田以水为“布”,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浓烈的油画。

兴化地势低洼,如同“锅底”。每到汛期,不少田地被冲、庄稼被毁,农民深受其害。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兴化先民探索建起了垛田种植系统。垛田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修建捍海堤。隋唐以后,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的水流调控形成,为沿线广大地区提供了清水灌溉。宋范仲淹督修范公堤后,江淮交汇的清流环境使里下河地区农田得到进一步开发。当地农民在早期形成的垛岸基础上积土垒垛,从而出现成千上万块四周环水的岛屿状田地,垛田灌排系统开始形成。至清代,灌排工程趋于成熟,兴化垛田渐成规模。垛田种植模式沿用至今,这是我国湖荡沼泽带独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历代低洼地治水智慧的结晶。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总面积52.88平方千米,为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分布在兴化湖荡区,包括堤防、灌排渠道、水闸等,灌排工程管理,尤其是疏浚、护岸工程,具有自治、协同管理特点,独具特色,在国内外灌溉与排水工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代表性。去年10月6日,2022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成功入选。

“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兴化垛田区域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活动,千百年来,兴化先民为了垦殖和抵御洪涝灾害,在湖荡沼泽之间,架木浮田、积土成丘、垒土成垛,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永平告诉记者,兴化垛田对研究我国水网地区的种植业历史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兴化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一件珍贵标本。2019年10月,兴化垛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在垛田街道东南部,核心保护区在杨家荡及芦洲之间,为典型的垛田风光。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风光如画,呈现出万垛耸立、河网密布、稻田棋布的景观。垛在水中,船行垛间,田间劳作无舟不行。兴化垛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四面环水,垛与垛之间互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故兴化有“千岛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兴化先民以水为邻,以垛为家,在天与地、人与水的斗争的过程中,孕育创造了鲜明而独特的水乡垛田文化。

站在千垛景区的观光廊桥上,千亩垛田尽收眼底。这些垛田或方或圆,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千姿百态。千垛景区负责人晏中和介绍,兴化垛田因沼泽而生,是里下河地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景观,垛田春赏菜花秋赏菊,百姓还在垛上种植韭菜、芋头等农作物,轮作倒茬、间作套种,一亩地每年约有万元收成。这种耕作模式,扩大作物播种面积,也让当地居民鼓起了口袋。

兴化垛田人坚守农耕传统,并利用特色生态景观举办千垛菜花旅游节等文旅活动,迄今已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每年春天,千垛景区四面环水的垛田上长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幅“油菜花开金满地”的壮阔美景,吸引了众多前来观光的游客。而到秋季,在这千垛田间,菊叶纷飞,妍丽雍容,在重阳雨后,正值菊黄蟹肥时,看万花黄透,品水乡河蟹,真可谓美不胜收。借助生态旅游的东风,不少农民从事餐饮住宿服务,仅东旺村就有近百户居民开办民宿,最高的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

“去年,我市出台了《兴化市文物保护奖励办法(试行)》,完成了兴化垛田保护界桩、保护标志的制作安装工作,为珍贵的文化景观构建屏障。同时,进一步挖掘兴化垛田的历史文化内涵,梳理其价值体系内容。” 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郭庆军表示,在文化遗产活态化利用上,坚持文化和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全域旅游创建多方位深度融合,着力将兴化垛田打造成兴化文化旅游新亮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