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给孩子喂奶”一样用好化肥
本文转自:学习时报

张福锁,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营养学家,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组长。他一直从事植物营养与养分管理理论及技术研究,在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农田和区域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他创新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磷钾恒量监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推动了全国农业化肥用量下降和利用率提升,促进了全国土肥技术进步。他凭借在中国节肥增效及绿色发展、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贡献,荣获2020年GCHERA世界农业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摘得该奖项。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是近现代工业革命最伟大的产物之一。英国洛桑试验站做过一项小麦长期种植试验,结果显示,在170多年时间里,不施肥的小麦亩产量只有100多斤,施有机肥的能达到200到300斤,施化肥的则可达到1000斤,最高甚至可达到近2000斤,证明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十分惊人。我国之所以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化肥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曾把化肥视为战略资源,进口化肥生产装置和材料都异常困难。我们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经努力,先后取得了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的技术突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化肥产品和最大的化肥生产能力。全球化肥生产企业70%在中国,中国化肥生产量约占全球的1/4,产值占全球的1/3强。如今,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可以更加精准控制养分释放的高效氮肥、水溶性更高的聚磷酸铵等现代肥料生产技术,从全球化肥应用中心走向全球化肥创新发展中心。
但是,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化肥在一些人眼中,从增产增收的一大法宝变成了导致农业各种问题的一大“祸根”,米面不香怪化肥、水果不甜怪化肥、土壤污染怪化肥,甚至认为化肥全是毒,我们对化肥存在哪些误解?我们该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我国化肥产业未来的强农之路在哪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