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厨房的发展之路
共享厨房的“发展之路”
记者走访发现,有的共享厨房是当街租用铺面经营,有的隐藏于居民区的自建楼中,均位于医院附近,需求方基本上是照顾住院病人的家属及护工。记者发现,玉林城区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红十字会医院等医院均提供餐饮上门服务,周边也有较密集的餐厅、粉店,为什么这样的共享厨房仍有立足之地呢?
做护工服务十多年的周吉红告诉记者,其实住院病人的饮食很大一部分是由每个家庭在自家加工并送来的。这种方式首先是从健康考虑,自己做的饭菜相对更安全一些;从成本考虑,自家做菜丰俭由人,在性价比方面,比商业化餐饮更节约;从口感上来说,自己做的菜更合胃口。“而城区住院的病人很多是博白、容县等地来的,或者虽然住在城区但自家送餐不方便,而这种共享厨房满足了这些病人的餐饮需求。”周吉红说。
记者调查发现,玉林城区的共享厨房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开始,城区部分医院在住院区开辟出一区域给病人的陪护人做饭菜,加热方式全部是用电,然而由于卫生及管理的原因先后被取消。
然而全部由商业餐饮供给,对一些病人来说成本过高。于是医院附近空置的民宅就被病人家属合伙租用,共用住宅中的厨房炒菜。来自北流市塘岸镇的赵书琴因母亲要做手术,住院时间超过一个月,在别人的介绍下,联合了5个病友家属在医院附近租用居民的厨房做饭。
而共享厨房最新的发展形式则是由投资人租用铺面,打造卖菜、洗菜、做菜等一条龙式的厨房。这种形式,首先是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多人使用就意味着成本更低;其次,服务更加专业、周到。“我们服务时间从每天清晨5点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才关门。”庞旺说。
而这种共享厨房也满足了病人更便宜、更健康的需要。5月4日早上,梁双为父亲做了面条、鸡蛋做早餐。“加上共享厨房收费的2元,两个人的早餐不到6元钱,既营养,又大大降低了成本。”梁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