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山东农担累保金额突破1500亿元

2023-05-10 09:46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山东农担累保金额突破1500亿元

累保、在保、年度新增金额稳居全国33家省级农担公司首位□ 本报记者 王鹤颖

本报通讯员 王睿千

5月是小麦种植的产量关键期。走进诸城市林家村镇后稷粮仓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万亩优质小麦生机盎然,麦穗迎风摇曳。

“合作社通过农担获取启动资金,不用拿一分钱就有利益分成,村民除了保底收益外,还有分红,最重要的是解决了粮食规模种植‘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诸城市林家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永春笑着说,“在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新模式下,村底子薄也不怕。”

农户手中的零星土地交给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托管,由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农担”)为合作社提供政策性担保和大田托管智慧服务,由银行提供贷款,合作社将其提前用于支付土地流转费和种植经营费用……罗永春口中的这个“新模式”,不仅为乡村产业振兴打通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还帮助农民完成“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工资性收入”的收入结构变革,实现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据悉,全省已完成193个合作社2.3亿元贷款发放,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3.78万亩。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被认为是弱势产业:靠天吃饭、投资周期长、产值和附加值不高、农产品价格易受波动等众多因素,导致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山东农担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资金引导优势,加快构建粮食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特色模式。

截至5月6日,山东农担累保金额突破1500亿元大关,达到1500.9亿元,受益农户达25.2万户;在保额达到613亿元,今年新增担保达176.6亿元,项目累计代偿率仅为0.29%,远低于全国1.28%的平均水平,累保、在保、年度新增金额稳居全国33家省级农担公司首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走创新路、吃改革饭、夯党建基、称百姓心’。”山东农担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安民表示。

为破解农业投资回收期、生产经营周期和银行贷款期限不匹配等问题,山东农担首创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的底层逻辑,通过自动生成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账本”,实现合作社“用钱不见钱”,保证了合作社贷款的专款专用,解决“钱哪里来”和“怎么用钱”的难题。

在诸城市桃园镇蔡家沟村东,成片的茶园在阳光下散出绿色的光晕。“去年4月,合作社成功贷出全省首笔‘茶叶飘香—强村贷’,用以扩大茶园面积,拓宽销售渠道。”桃林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孙中军介绍,茶园进入丰产期后,预计盛产期年产值120万元左右,带动参与园区务工的劳动力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山东农担已为诸城市8家茶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发放贷款总额2120万元,让农民从土地收益中富起来。

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山东农担积极融入农业场景,量体裁衣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撬动金融活水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比如,在烟台,先后推出了果香贷、耕海贷等一系列特色担保产品及服务,其中,耕海贷担保金额已达到4.6亿元。截至目前,山东农担已在全省15市设立管理中心,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服务网络体系,担保业务已覆盖全省164个县,累保规模过亿元的县达到131个。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山东农担在全国农担体系成立得最晚,但通过‘政银担’合作机制和数字化转型的双轮驱动,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山东农担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陈祥志说。

在聚合数据上,山东农担整合接入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兽医局等10多个政府部门数据,以及区域特色涉农数据、商业数据、信用数据等,数据总量达到21亿条,覆盖企业主体24万个、自然人主体2479万个,基本形成以农担数据中心为架构的全省农业“一张网”。

在数据应用上,山东农担在全国首创了“24小时不打烊”的客户直通平台,单个项目平均办理时间从7—10天压缩到1—3天。截至目前,平台累计获客2.14万笔、金额195.38亿元,银行接单1.35万笔、金额116.49亿元,撮合成功率达6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