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寻医问药>>疾病大全

中西医辨治急性阑尾炎
发布日期:2014-01-06
    核心提示: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居各种急腹症发病的首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过程往往是复杂的,其发病有三种学说:
 
  (1)阑尾腔梗阻学说 阑尾管腔细长,开口狭小,因种种原因极易造成阑尾腔的梗阻。
 
  (2)细菌感染学说 阑尾炎的病理改变为细菌感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当机体抵抗能力低下,阑尾腔内的细菌直接侵入损伤黏膜或细菌经血循到达阑尾而产生炎症。
 
  (3)神经反射学说 该学说认为阑尾炎的发病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神经调节失调导致消化道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机能障碍和血液供应障碍,可使管腔梗阻加重,组织抵抗力减弱,给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上述三种因素在急性阑尾炎的发病过程中可相继出现,且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2、病理
 
  急性阑尾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可归纳为四种临床类型: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炎症局限于阑尾黏膜及黏膜下层,逐渐扩展至肌层、浆膜层。阑尾轻度肿胀,浆膜充血,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阑尾壁各层均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有小溃疡形成。
 
  (2)化脓性阑尾炎 炎症发展到阑尾壁全层,阑尾显著肿胀,浆膜充血严重,附着纤维素渗出物,并与周围组织或大网膜粘连,腹腔内有脓性渗出物。此时阑尾壁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壁内形成脓肿,黏膜坏死脱落或形成溃疡,腔内充满脓液。此型亦称蜂窝组织炎性阑尾炎。
 
  (3)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 病程进一步发展,阑尾壁出现全层坏死,变薄而失去组织弹性,局部呈暗紫色或黑色,可局限在一部分或累及整个阑尾,极易破溃穿孔,阑尾腔内脓液黑褐色而带有明显臭味,阑尾周围有脓性渗出。穿孔后感染扩散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门静脉炎、败血症等。
 
  (4)阑尾周围脓肿 化脓或坏疽的阑尾被大网膜或周围肠管粘连包裹,脓液局限于右下腹而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或炎性肿块。
 
  ●中医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由于暴饮暴食,嗜食膏粱厚味,或恣食生冷,致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遂致气血瘀滞,积于肠道而成痈。
 
  2、寒温不适 由于外感六淫之邪,外邪侵入肠中,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郁久化热而成。
 
  3、情志不畅 由于郁闷不舒,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肠道传化失职,易生食积,痰凝瘀积壅塞而发病。
 
  4、暴急奔走或跌仆损伤 由于劳累过度,或饱食后暴急奔走、跌仆损伤,致气血违常,败血浊气壅遏肠中而成痈。
 
  中医学认为急性阑尾炎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治疗思路
 
  急性阑尾炎的治疗一般可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类。原则上应强调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或右下腹出现包块即阑尾周围脓肿者,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大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的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西医治疗
 
  对诊断明确的急性阑尾炎,一般主张尽早采用手术疗法,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其主要方法是阑尾切除术。对腹腔渗液严重,或腹腔已有脓液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应同时行腹腔引流;对阑尾周围脓肿,如有扩散趋势,可行脓肿切开引流。近年来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开展了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较大和脓液多的阑尾周围脓肿,除药物治疗外,可进行脓肿穿刺抽脓,或在合适的位置放入引流管,以减少脓肿的张力,改善血循环,并能进行冲洗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利于脓肿的吸收消散。应用超声波或CT可以准确地选择穿刺点。
 
  ●中医辨证论治
 
  1、瘀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代表方剂: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常用药物: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红藤、青皮、枳实、厚朴、丹参、赤芍。
 
  2、湿热证
 
  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恶心纳差,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剂: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常用药物: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藿香、佩兰、薏苡仁、黄连、黄芩、生石膏。
 
  3、热毒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恶心纳差,便秘或腹泻;舌红绛,苔黄厚,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毒,养阴清热。
 
  代表方剂: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常用药物: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红藤、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元胡、广木香。
 
  ●预防与调护
 
  1、避免饮食不节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初期可根据食欲及病情给予清淡饮食。
 
   3、卧床休息或半坐卧位。
 
  4、保守治疗症状消失后,仍需坚持服药。
 
    (来源:凤凰中医)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