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医院

找专家

查疾病

约门诊

当前位置:首页>>寻医问药>>疾病大全

脑血栓能够溶解吗?
发布日期:2002-01-08

  血栓是一种以纤维蛋白为框架构成的血液凝固物。血栓在血管内一旦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体可以越来越紧固,对血管壁的附着也越来越牢固,这种状态的血栓是难以溶解的。因此,要想使血栓溶解并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必须在血栓形成的早期应用有效的溶栓药物。

  临床常用的抗凝药并不是溶栓药,例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新抗凝片、肝素钠、蝮蛇抗栓酶等,它们只是作用于凝血系统的不同环节,起到抗凝血的作用,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展。真正的溶栓药应当能使纤维蛋白溶解,如尿激酶、链激酶、去纤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应用时可以静脉内给药,也可经动脉插管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中风时应用抗凝药叫作抗凝治疗,应用溶栓药叫作溶栓治疗。这两组药物都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均有导致组织出血的危险。目前针对缺血性中风,临床应用抗凝治疗已较普遍,对于小中风和进展性中风确有疗效。但是,溶栓治疗的开展还很有限,一是因为这类药物的价格多半比较昂贵,二是用于脑梗塞时出血并发症较多。

  溶栓治疗要想取得疗效,关键是时间要早。绝大多数有效的病例都是在发病后6小时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限,不仅血栓难以溶解,而且脑组织因缺血所致的损害也难以逆转,于是溶栓治疗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现在,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病人发病后被送到医院已远远超过6小时,这也是溶栓治疗难以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当把中风作为像心肌梗死那样的急症来对待,遇有病人应尽快送往医院,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脑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儿?

  如前所述,由于血管病变、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发生的脑供血不足,最初可能为短暂性缺血发作,如有反复发作或未得到恰当治疗,均有可能导致进展性或完全性中风。这种情况过去常称为脑血栓形成。

  实际上,脑血栓形成只是脑血管闭塞的一种形式,通俗地讲,就是凝血块把血管堵住了。那么凝血块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人体血液中有一种叫血小板的东西,它能够促进血液的凝固,尤其在粗糙的伤口表面更容易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体表受伤后自然止血的一种机制。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要形成凝血块没那么容易,首先必须有粗糙的血管壁允许凝血块附着,动脉硬化则制造了这样的温床。

  动脉硬化患者的动脉内壁下存在含有胆固醇的像小米粥一样的黄色斑块,叫作粥样硬化斑块。它不仅使动脉内表面变得粗糙不平,而且还能造成内膜破溃形成溃疡。在某些条件下,如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液粘滞度升高时,血小板易在溃疡表面聚集,随之血液在局部凝集成块,即为血栓。这种血栓还会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扩大,导致本来就狭窄的血管发生闭塞。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大、中型动脉,因此这些血管的附壁血栓多见。又由于大动脉管粗大,不太容易因血栓而闭塞,所以血栓形成造成的血管闭塞多发生在中型动脉,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但是,大、中型动脉所形成的血小板聚集物及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对远端小动脉的栓塞性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往往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原因。然而,脑血栓形成的病人不一定先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有一个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即进展性中风是很常见的。当然也可以一开始就是完全性中风,这与血栓形成造成动脉阻塞的速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