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常吃生鱼片容易得肝吸虫病,但却少有人知道,吃生鱼片带来的寄生虫还是胆管结石的祸首。专家介绍,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常食生鱼会把寄生虫卵甚至虫体带入消化道,寄生虫在胆道内繁殖或死亡,虫卵和寄生虫的残体可成为胆石的核心并可刺激胆道引起胆管炎,很容易形成胆管结石。传统的剖腹取石手术损伤大,结石取净率低、结石残留和复发率高达30%~50%。目前,一种叫“经皮肝胆管穿刺造瘘胆道镜取石”的新技术具有损伤小、结石取净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
病因:常吃生鱼片容易滋生寄生虫和胆石
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刘衍民教授解释,胆管结石之所以好发于农村和我国南方地区,其原因除了先天的胆道发育缺陷、胆道感染、胆汁引流不畅外,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因素和饮食因素两个方面。
环境因素主要指卫生条件。“卫生条件差,就容易被寄生虫感染。”刘衍民介绍,肝吸虫多的地区、厨房卫生和餐馆卫生条件差、砧板生熟食品不分开处理,都容易感染寄生虫。他说,由于十二指肠跟胆总管相通,蛔虫、肝吸虫卵随食物进入肠道后长成虫,这些虫很容易从十二指肠钻到胆总管、肝总管和肝内胆管,虫死亡后,尸体就会停留在胆管里。而肝脏每天会分泌500~700毫升的胆汁,当胆汁与虫尸体糅杂在一起,就会形成结石,寄生虫产的卵也可以成为结石的核心,胆汁里的成分,不断沉积黏附在虫卵上形成结石。同时,卫生条件差还可能引起肠道细菌感染,而细菌有可能随着十二指肠液逆行到胆总管和肝内胆管,尤其便秘的患者,肠内压力高,细菌移位,易引发胆道感染、会形成胆管炎症,从而引起发烧、畏寒和腹痛,而胆管炎症导致胆汁黏稠引流不畅还会引起胆管痉挛与疼痛,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形成结石。
刘衍民说,饮食因素主要指个人的饮食卫生习惯,那些常吃鱼生的人群,生的鱼肉里可能隐藏活的虫卵,吃进消化道后容易在体内滋生寄生虫,寄生虫又产卵,这些东西进入胆道就很容易形成胆管结石。
传统手术:肝内胆管结石过去常需剖腹取石或切肝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平介绍,胆管结石分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这两种结石都需要手术取石,其中最棘手的是肝内胆管结石。
“以前都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取石。”王平说,但这种方法结石取净率较低,且胆管狭窄不解除,很容易再次形成结石。“传统方法术后的复发率为30%~50%。”
而对于经过多次开放手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如果再次进行开放手术,会存在诸多风险,包括肠漏、大出血等,而且,反复开刀后粘连多,不容易找准结石部位。此外,采取开放手术,无论是切肝或肝切开取石,对肝的损害都较大。
“以前很多肝胆手术医生为了给病人‘根治’,有的医生无论结石所在肝脏有无功能作用都采取切肝的方法,但是,肝脏切掉一块少一块。”刘衍民说,这样,肝脏越来越小,肝的储备功能就会越来越小,再长结石患者的承受能力就差了,手术死亡率会增加。
新技术:经皮肝胆道造瘘胆道镜取石
“近年来,一种叫‘经皮肝胆道造瘘胆道镜取石术’的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效果比较理想。”王平说,这种方法是在患者麻醉状态下,通过B超引导,准确定位腹壁穿刺做一个小孔,再用一个鞘管挤开一个“通道”,直达胆管碎石取石,并将过于狭窄的胆管进行扩张,然后使用胆道镜将胆道结石取出。
刘衍民介绍,这种手术是传统经皮肝胆道镜手术的改良,目前已很成熟安全。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快的一个小时手术就完成。如果结石过多,则分次取出。这使得患者的损伤明显减轻,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一般术后2~3天即可出院。而且,这种手术的结石取净率明显高于传统开放手术,尤其适用于反复开放手术后以及肝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复杂胆道结石。
禁忌症:肝脏萎缩、纤维化等不宜采用
当然,“经皮肝胆管穿刺胆道探查取石术”也有禁忌症。刘衍民说,肝功能衰竭严重腹水;严重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侧(结石所在)肝脏萎缩、纤维化、胆道不扩张无胆汁,凝血机制不正常,凝血指标严重超标,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者不能采用这个方法。“不过,如果对这种微创手术都不能耐受,开放手术基本上也不能做了。”他说,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胆管结石与胆管的先天性缺陷有关,有的需要传统手术治疗。
刘衍民同时还提醒,胆管结石发作时的症状主要是上腹部肝区疼痛、有的伴有发烧和皮肤、眼睛发黄,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他表示,要预防胆管结石的形成,一要讲究卫生;二要少吃生鱼,尤其勿吃湖、塘、水库里的淡水生鱼;三要防治消化道感染;四要治疗便秘,五要积极治疗胆道感染。
医学指导:刘衍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王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黄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