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治肺癌多了“红袖刀”
7年拼搏,那些熬时间的“小目标”
“当时国内冷冻消融领域的研究正处于爬坡起步阶段,国际上也没有将冷冻消融与经支气管治疗相结合的技术参考,我知道这个任务有多艰巨,也深知首创的三类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通常都要5至8年甚至更久,但我可以把它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一心想着尽力把每个环节做好。”杨迟作为主力,推动企业、医院、高校携手“拼”了7年。
杨迟所说的一个个“小目标”,其实都是“熬时间”的大工程,单就如何让金属针头与柔性导管的连接实现耐压、耐低温和高气密性的问题,他就足足投入了一年半的精力,几乎将所有现存物理和化学的连接密封手段都试了个遍,在锲而不舍的一次次失败与从头再来后,终于自主研发出了本产品核心的连接密封技术。
针对柔性导管的研究更是异常困难。人体肺部就像是枝杈众多的大树,路径弯曲、窄小,导管需要既柔软又纤细才能深入各个分支,而冷冻消融应用场景则需要它同时具备超薄壁、耐高压、真空隔热和低温气体输送等严苛要求。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杨迟自主研发出了2.2毫米柔性导管,在离体和活体猪肺的探索性动物实验中,样品各方面性能均达到要求。然而,市面上普遍应用的支气管镜的工作通道直径是2.0毫米,为了兼容主流支气管镜并能深入肺外周进行治疗,迫切需要把导管直径做到1.9毫米。为了这0.3毫米差距,杨迟几乎找遍了全球相关材料的供应商,期间还前往美国的医疗器械展会寻找突破口,最终从百余家企业中找到了最合适的供方,通过自主设计战略联合供应商订制的模式,实现了1.9毫米柔性导管的量产。
截至发稿时,杨迟已以第一发明人申请相关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国内专利4项,部分核心专利目前通过PCT申请获得了欧盟和日本的授权。从2020至2022年,经过了近千根成品的设计验证和工艺优化,又经过了型式检验和正式的动物实验,1.9毫米的一次性柔性冷冻消融针即“红袖刀®”得到了充分的临床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