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设施农业撑起农民“致富伞”

2023-05-29 08:12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泰安日报

乡村振兴结硕果,平畴沃野满目新,东平县——

设施农业撑起农民“致富伞”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秦雷 刘小东 陈思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夏日,走进东平县梯门镇东瓦庄特色农业片区,目光所及,大棚连绵,形成一片片白色的海洋。棚内果蔬绿叶苍翠欲滴,果蔬的清香扑面而来,种植户在棚中忙着锄草、施肥、查看果蔬长势,在他们眼中,这些果蔬是增收致富的“宝贝”。

为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去年以来,东平县把特色农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增果蔬基地面积,提升农业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带头谋发展

领着群众增收致富

种植大棚蔬菜的好处是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能赚钱。为了让农民增加收入,2014年11月,王兴宝当选为梯门镇东瓦庄村党支部书记后,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多次外出考察、召开会议,反复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发展果蔬大棚产业的路子。

发展初期,村民并不看好大棚果蔬,参与热情不高,王兴宝就自筹资金200余万元,带头建设了13个果蔬大棚,2名支部委员也建设了11个大棚。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2016年底,全村建成大棚77个。2017年,东瓦庄村与寿光市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结成对子,多次到桑家营子村学习种植技术,邀请技术员驻村指导,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018年,东瓦庄村党支部领办了东平县丰源土地合作社,为群众提供种苗供给、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同时,村集体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入股,群众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合作社年收入120万用于合作社的运营,村集体年可分红30万元,群众年可分红300元/亩。

“现在我这几个大棚里种的是哈密瓜、贝贝南瓜,长势都很好。今年我还试种了一棚西瓜,4月份收获的时候赶上了好行情,一斤12元,一个棚就卖了十几万元。”站在葡萄藤长廊中,王兴宝指着一旁的大棚告诉记者。东瓦庄特色农业片区春季种植哈密瓜、西瓜、甜瓜、南瓜等各种瓜果,主要销往北京、聊城等地,秋季则种植螺丝椒等各种辣椒,主要销往上海等南方地区。目前,一个大棚一年最少收获两季。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东瓦庄村一些在外务工人员也逐渐回村发展。

2022年,东瓦庄村集体收入达到400多万元。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东瓦庄村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投入160万元铺设柏油路,投入90余万元购买绿化苗木40余万株、安装路灯200余盏,村内绿化面积达95%。同时,东瓦庄村还为村民发放福利、购买保险、补贴电费、提供免费校车,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实干兴农业

蹚出一条富农新路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将东瓦庄村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镇,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引导群众增收致富,成为梯门镇党委班子着重思考的问题。梯门镇是典型的山区乡镇,三面环山,地理环境特殊,2022年,新一届东平县委提出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富民强村的路子,梯门镇积极响应,抓住机遇,依据自身情况锚定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富民强村”的路子不动摇,大力推动特色农业全域发展。

“发展的路上不能漏掉一个人!”去年以来,梯门镇党委书记米厚章站在富农的角度,强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一开始,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保守,不敢尝试新的发展路子,米厚章就组织镇上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种植大户外出调研学习,一年外出30多次。为了真正学到好的经验,每次都是开车到田间地头,看到大棚多人多的地方就停车向大棚里的老农虚心请教学习,了解建设成本和真实收入情况。“只有亲眼看到大棚果蔬带来的好处,大家才能转变观念。”米厚章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