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质量监督,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了专项行动,对河北、安徽、河南、湖南等地的中药材市场进行了暗访检查。行动中发现个别市场非法加工现象严重,卫生条件令人担忧。摊晒药材夹杂动物粪便、药材用染色剂浸泡,市场假药普遍,柴胡抽检合格率为零。(2月8日《钱江晚报》)
亟待监管祭出组合拳
染色、掺假、以次充好……中药材之乱象真让人触目惊心。当前有式微之势的中医,多少要归咎于无良药材商。中药材之乱已屡被爆出。去年九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中药材及饮片专项抽验”不合格名单中,93批次不合格产品赫然在列,近日安徽食药监局组织对“中华药都”亳州市13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进行的例行检查中发现,一些企业不仅生产假冒中药饮片,还出租《药品生产许可证》……种种不法行为追问监管责任。
屡禁不止的中药乱象亟须监管祭出组合拳。一方面,我们期待国家层面暗查抽检常态化,打破地方利益藩篱,并加大处罚力度。中药掺假,不仅伤害老百姓健康,也戕害我国传统医术,是可忍,孰不可忍?要让处罚产生“痛感”,才能让药商令行禁止;另一方面,我们期待责任倒查机制。对于出了问题的药材,必须查清生产线哪一环出了问题、监管责任由谁负责,权责明晰,让包庇不法行为者付出该有的代价,才能“药到病除”。
行业特性决定其沉疴难除
如果不是食药监总局通报,相信不少人都会跟我有一样的看法——中药材里夹杂动物粪便,或许是中药的一种,甚至可以冠上“特效药”的名号。也就是说,中药材市场乱象跟中医“经验性”学科特性有关,不同于实验科学的西医,对药材种类、剂量、卫生条件做出严格规定,中医尤其是民间中医在这一块的要求并不算高,这就为中药材加工厂和小作坊提供了制假售假的空子。
更何况,中药材原料主要靠分散采集,人工成本、药材本身成本均居高不下,而加工后卖给中药制剂企业的价格又不能太高,处于“夹心饼干”状的饮片加工企业,利润空间狭小,被迫走上制假售假、掺杂掺假、增重染色等违法违规之路。
此外,中药材及饮片加工行业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低,资本迅速向该领域集聚,造成加工工厂饱和,形成价格战等恶性竞争格局,企业采取“以劣充好”的畸形发展战略。同时,中药和饮片加工缺少核心技术,附加值提升能力弱,利益蛋糕小之又小,非法利润冲动最终不可避免。所以,除了监管之外,中药行业和产业特性决定了其沉疴难除。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厂佳 智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