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初冬,转眼又是西北风起,天气转冷,一部分人群的老问题随之而来,同样的衣被,但就是程度不同的四肢不温,手足冰凉!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与肢体寒冷有关的疾病有甲减、雷诺氏征、席汉氏综合征等,但这毕竟很少,单纯的肢体寒冷,或比别人怕冷确实难以和疾病挂钩,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呢?倒是近三十年来掀起的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体质论述。所谓体质,简而言之就是个体间形态结构、对外界刺激生理反应的差异性。中医的体质说,贯穿在中医的各个方面。拿临证的“看病人”来说,中医更注重的是“人”而非“病”,这个“人”就是人的体质,通过“四诊”的望、闻、问、切来获得对病人体质的了解。中医体质说的最大亮点是探索了体质和疾病的互相影响:长期慢性疾病对体质会产生影响,体质也会影响疾病的易感性、转归及预后,体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罹患某种疾病。四肢不温、手足冰冷显然是一种阳虚体质。
《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身体中的阳气就好比自然界的太阳,它的作用就是对身体的温煦、温养。有了阳气的温煦,才能保证冬天肢体的暖和;有了阳气的温养,才能保证精神饱满,肢体灵活强壮;同时阳气还有气化推动和卫外固密作用。秋冬天,阳消阴长更会影响到阳虚质人群。“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外寒者,四肢不温、手足冰冷也。其实岂止这些,心阳虚者易于心悸怔忡,肺阳不足者易于痰饮咳喘,脾阳亏损则纳谷不化、大便稀溏,肾阳虚者,在男夜尿频繁、阳事不振,在女宫寒痛经、月事不调。
当然要改变阳虚质并非轻而易举,人的体质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有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但相对稳定并不是不能改变,以下的一些措施并持之以恒或许有益于改变阳虚的偏颇体质:(1)注意保暖,减少体热的散发,尤其是腰以下的下半身和双足;(2)“动则生阳”,适当的运动如跑步、健身操、太极拳能活络筋骨,舒展生发阳气;(3)左右手按摩对侧腕关节伸面的阳池穴,阳池这个名字意味着囤聚太阳的热量,另外也可按揉涌泉穴、劳宫穴、气冲穴,拍打肾俞穴;(4)在冬至前后服用一些温阳补气的中药,或吃一些温补的食品如羊肉、胡萝卜、红枣等。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黄萌高 上海曙光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