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龄虽已耄耋之年,但身体硬朗,走路稳健,头脑清晰,思维仍很敏捷。正因为如此,他依然像年轻人一样,从事繁忙的医、教、研工作,尤其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毫不松懈地工作着。接近他的同志、亲朋好友们,经常问他的“养生方法”,让他谈谈“健康长寿之道”。他初步总结出三条:其一,恬淡虚无,保持乐观;其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其三,尽享天伦,其乐融融。
恬淡虚无 保持乐观
他认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要难。他永远铭记年少时母亲经常和他说的一句话:“学医,要学好医才行,必须靠技术吃饭,要记住‘技术至上’,只有这样你才能一生无忧。”他非常喜欢杜甫的一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此话也道出了刘柏龄的心声。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态,他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中积极地行医,专心致志地搞技术、搞科学研究。淡泊名利,坦然做人。
他的经验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要待人以宽,责己从严,保持平常心态,适应环境变化,永远保持乐观情绪。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的那样:“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他每天都在清晨六点以前起床,然后到户外,打打太极拳,并围着楼绕几圈散散步,既锻炼身体,又呼吸新鲜空气,约20~30分钟后,回房间再做些上班前的准备,吃早餐,然后在七点半左右乘班车上班,投入一天紧张而充实的工作。
他的一生除了看书、医病、做学问、搞科研,就再也没有别的爱好了。什么吸烟、打麻将、玩扑克都不会,从不上手,因为他觉得那是浪费时间。下班回家后,最大的爱好还是看书,他这一辈子几乎都是手不离书,爱书成癖。在读书中,淡泊宁静,洗涤灵魂,感受美好的人生。
由于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他不断调整作息时间,量力而行,尽量不让自己累着。午间40分钟左右的午睡,这样的小息足够。晚上一定要看上几档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焦点访谈”,以及一些法律类的热点节目。之后再看一会儿书,一般在11点以前沐浴,然后入睡。因为他的心态,总是处于平和状态,所以,即便有点烦心的事,也要强迫自己在睡觉前尽快忘掉。忘得快则心静,心静则顺,心静如水,无忧无虑,澄清洁净,养心怡情。所以,他的睡眠也就特别好,正因为他的心态好,睡眠好,一直到现在,虽然八十多岁高龄,体检各项指标都非常好,几乎没有任何毛病,尤其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他身上却荡然无存。
其实这也与他的科学饮食有关。他的饮食习惯是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在饮食上,他不像有的人那样,为了故意保养而保养。或者,这也忌口,那也忌口。刘柏龄的观点是:什么都吃,适可而止。
饮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什么都吃,什么营养都有。因为营养是互补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所以,什么都吃,营养才能齐全。但是一定要记住,适可而止,有些东西,可以尝尝味道,吃一口半口,或者偶尔吃一次,穿插着吃,坚持经常,那样才科学。都说,老年人应该少吃猪肉,因为其中脂肪多,胆固醇高等。可是刘柏龄每天都离不开猪肉(吃煮烂的猪肉),只是吃得不多。他还喜欢吃鱼,尤其是鱼头,同时再吃些别的蔬菜,水果搭配着,所以吃得非常健康。
尽享天伦 其乐融融
几乎每个周末或是大的节假日,儿孙们必须到老人家里聚聚,饭后老人家挨个问他们的工作、学习、家庭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努力工作、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儿孙们感到老人在关心着自己,让他们倍感亲切、温暖。
刘柏龄常说,人到晚年,一定不要闲着,生活安逸不等于饱食终日。要不辞辛劳,量力做一些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那就是“老骥伏枥,勤于锻炼”。坚持为人民、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
作为终身教授的刘柏龄,现在仍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每周有3天坐诊时间。他非常珍惜这个能够发挥余热的机会。在门诊工作,说是半天,有的时候一忙起来就到下午两三点钟,但刘柏龄并不觉得累,还感到一种奉献的快乐。回到家里,也不闲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来舒缓一天的工作压力。他觉得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体力锻炼。
人到晚年,体力日衰,除了每天必要的活动量外,最主要的是坚持脑力锻炼。如思考问题、读书、看报,使大脑充分运转。因为积极用脑,勤于思考,学习知识,脑细胞也在运动中生长,增加新的生命力。许多学者、艺术家、作家、科学家都是终身工作的。偷闲消极的人,大脑将会逐渐萎缩,反应就会越来越迟钝,反倒容易衰老。正所谓“用进废退”。基于此,刘柏龄仍然致力于著书、写文章、练书法、学绘画。平时有空闲也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小事,把自己晚年生活,打理得充实、丰盛、健康、快乐。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