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针灸治疗
发布日期:2014-04-30
慢性胃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心下痛”、“吞酸”、“胃痞”等范畴,临床可见脘腹不适、钝痛、烧灼痛、食后饱胀,这些症状一般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可加重或减轻。此外可有食欲减退、嗳气、恶心、泛酸等,后期可出现全身乏力、消瘦、恶性贫血等症状。发病多由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畅以致脾胃受损,气机不畅,中焦升降失调所致。针灸疗法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针刺基本取穴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为六腑之中心,以通降为顺。肝胃不和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湿热积滞加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内庭清热化湿;胃络血瘀加膈俞、血海、三阴交活血化瘀通络;饮食伤胃加梁门、建里、天枢消食导滞。胃阴不足加脾俞、胃俞、三阴交、太溪滋阴养胃。脾胃虚弱加三阴交、脾俞、胃俞健脾益胃。
除此之外,还有耳穴、火针、水针、艾灸等治疗方法,但其适应症各有不同。
耳压疗法是在耳穴表面贴敷颗粒状药物或磁珠等,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将磁珠用胶布固定于相应耳穴,每日按压穴位数次,双耳交替贴压,隔日一次。
火针是将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体表以治疗疾病。本法适宜于脾胃虚寒型病人。
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治疗慢性胃炎可取肝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注射黄芪、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
艾灸疗法较适宜于脾胃虚寒型病人,平日也可作为保健灸用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用艾条或艾柱灸,取穴为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梁门,每穴约灸5-10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
拔罐疗法选穴以背俞穴为主,多选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位重点刺激,采用留罐法,留罐时间为5-10分钟。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方便患者操作的自我按摩保健疗法,患者掌握后可随时自行进行按摩,该方法长期坚持对胃病患者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摩上腹:仰卧位,以中脘为圆心,用手掌先顺时针方向摩腹100次,再逆时针方向摩腹100次。
揉按曲池:坐位,以拇指或食中二指交替按揉双侧曲池穴,左右各1分钟。
叩点足三里:坐位,握拳,用拇指关节扣点足三里穴,左右各1分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宗蕾(主任医师) 梁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