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一种非常顽固的常见性皮肤病,症状以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瘙痒、糜烂、渗液等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属于过敏,但由于引发过敏的内、外因素复杂且很难明确,因此,口服抗组胺药和外用皮质类激素治疗的效果往往都比较有限。
从“健脾”“祛湿”入手
中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兼感外邪,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因此,中医治疗湿疹主要从“健脾”和“祛湿”两个方面入手,兼有湿热的要清热利湿,相当于去除了滋生湿疹的温床,效果自然就会比较理想。
患有湿疹的人一般有个经验,那就是冬夏两季通常为湿疹的高发季节。冬季湿疹的好发人群主要是老人与小孩,因为冬季气候干燥,人体皮肤出现脱屑而使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皮肤更加敏感,导致湿疹容易发作。
夏季湿疹高发在中医看来主要是“湿”与“热”两方面原因:夏季的特点是暑热兼湿,对皮肤本身有一定的刺激,如果再有脾虚的问题,则体内的湿邪积聚,水湿得不到运化,形成内外夹湿,病情就容易加重和反复;其次,中医讲“五志皆能化火”,生气、着急、过度思虑等不良情绪都可以在人体内形成热邪;再次,摄入过多辛辣、油腻之品,也会导致人体湿热内生,热邪一旦与湿邪相勾结,则湿疹更难去除。对于发病时间相对规律的患者而言,在这两个季节发病前用药调理体质,可以减轻症状、减少复发。
治疗精髓“审因论治”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湿疹的精髓在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推寻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办法。比如说渗液较多,中医认为是湿盛所致,治疗上通过健脾来燥湿、化湿、利湿;如果主要表现为红斑,则认为是热盛,治疗上就要以清热为主。另外,湿疹发生的不同部位也提示我们在治疗上需各有侧重。比如发于小腿的湿疹,往往说明此人湿重同时伴有血瘀。因为中医认为“湿性趋下”,湿气积聚在下部,故小腿部位容易出现水泡、渗液等;同时,还有气血运行不畅的问题。发于耳部、乳房部位的湿疹,往往说明此人肝胆有湿热,因为这些部位是肝经循行之处,所以治疗上要从肝经入手。 中医治湿疹一方面针对个人体质进行调理,另一方面对于湿疹发病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治疗。
根据体质分型调理
湿热浸淫证。表现为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加减。
脾虚湿蕴证。皮损暗红、瘙痒、有脱屑,渗出较少。伴腹胀便溏,舌胖苔白或腻,脉弦缓。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方用除湿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木通、肉桂、甘草)加减。
血虚风燥证。病程长,皮损色暗、肥厚、瘙痒或脱屑,伴口干,舌淡苔白,脉细弦。治疗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为主,方用当归饮子(当归、白芍、川芎、白蒺藜、防风、荆芥、丹参、鸡血藤、黄芪、乌梢蛇、生地、何首乌、炙甘草)加减。
在预防方面,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避免在急性期食用辣椒、酒等辛香走窜的食物。二是不提倡用热水烫洗皮损处,或擅自使用某些偏方,如花椒煮水熏洗等。这些手段虽可解一时之痒,但随后会使症状加重。
因此,湿疹治疗无捷径,只有接受正规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湿疹。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段行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