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养身保健>>防病治病

肛肠病治未病特色疗法
发布日期:2015-07-20

    •肛肠疾病的发生多因脏腑气血虚衰,加之风、湿、燥、热等致病因素的作用和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的影响,以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瘀血浊气下注肛门而成。

    •避免过度疲劳,避免久坐、久站、久行或负重过度,避免用力排便或下蹲过久,培养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防止风湿燥热之邪侵袭,养护元气,常“撮谷道”,可有效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

    肛肠病治未病特色疗法

    肛肠疾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认为,肛肠疾病的发生与久坐、久站、久行、负重过度、饮食不节、便秘、腹泻、妇女妊娠、房事过度、久病体虚、感受湿热风燥之邪及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再次验证了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理论的科学性。因此,从中医“治未病”理念出发,研究针对肛肠疾病的中医特色防治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兹就肛肠疾病中医“治未病”特色方法进行总结,以期对临床中肛肠疾病的防治有所裨益。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据调查,从事久站工作的理发员、售货员,久坐工作的干部、司机,以及长期负重的搬运工患痔疮者最多。正如《外科正宗》所载:“夫痔者,因久坐而血脉不行……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此患不论老幼男妇皆然。”均与血液瘀积于下,气血不畅有关。

    《窦氏外科全书》中说:“久忍大便,遂致阴阳不合,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习惯性便秘或喜欢在如厕时看书读报的人,因用力排便或下蹲过久,也容易使直肠肛门产生瘀血而导致痔疮。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过度疲劳,避免久坐、久站、久行或负重过度,避免用力排便或下蹲过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养成正确的排便习惯,并保持肛门部清洁卫生,才能有效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

    培养合理饮食习惯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外科正宗》曰:“夫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疮疡全书》中说:“食肥腻、胡椒、辣椒……风热下冲,乃生五痔。”《奇效良方》载:“酒热之毒,流于脉……内注大肠……以火救燥,则大便闭,而痔疾作矣。”《太平圣惠方》亦载:“夫酒痔者,因人饮酒过度,伤于肠胃之所成也。夫酒性酷热而有大毒,酒毒渍于脏腑,使血脉充溢,积热不散,积壅大肠,故令下血。”

    可见,多食、大量饮酒或嗜食辛辣等易使肠胃产生湿热,致浊气瘀血下注肛门发生痔疮。同时,辛辣之品亦易导致肠道燥热内生而致便秘,而长期便秘亦是导致肛肠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对肛肠疾病的防治也有重要意义。

    避免风湿燥热之邪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说:“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河间六书》指出:“盖以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李核,甚者乃变为瘘也”。《素问·风论篇》说:“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说明风邪挟热,热伤肠络,血不循经而下溢,则便血。风性善行而数变,容易引起便血,且色泽鲜红,暴注下迫或点滴而下。《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丹溪心法》中说:“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

    可见,人体肛肠疾病多因风、湿、燥、热等致病因素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导致气血亏损,脾胃受伤,运化无力,升降失常,湿热内生,邪毒下注、积聚肛门所致,而避免这些外邪的侵入则是预防肛肠疾病的保证。

    养护元气常“撮谷道”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中说:“气虚者,肺虚也。”《疮疡经验全书·痔瘘症篇》中说:“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脏蕴热则肛闭结,肺脏虚寒则肛脱出,此至当之论。又有妇人产育过多,力尽血枯,气虚下陷,及小儿久痢,皆能使肛门突出。”

    可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无以摄纳可引起直肠脱垂不收,内痔脱出不回;而五脏六腑阳气虚弱,抗病能力下降,邪气易于入侵,肛肠部疮疡亦难消、难溃、难收。此外,久咳不已,耗散肺气,气无所主,也容易导致气虚而生肛肠疾病,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久病咳嗽而后生痔。”

    药王孙思邈极为推崇“撮谷道法”,他在《枕中方》一书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指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性地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健康无病,且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总之,肛肠疾病的发生不外乎脏腑气血虚衰,加之风、湿、燥、热等致病因素的作用和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的影响,以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瘀血浊气下注肛门而成。中医“治未病”理念出发,针对肛肠疾病的发病机理,以中医特色为具体方法进行防治,对预防肛肠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吴健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中医医院)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