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乳糖不耐受,此生与乳糖无缘了吗?
儿童常常发生乳糖不耐受,宝爸宝妈对这个名词熟悉又陌生,心里总是疑惑, 宝宝乳糖不耐受,是不是自此以后都不能吃含有乳糖的食物了?要怎么办才好呢?
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LI)是指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并引起了以腹胀、腹痛、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
![](http://dfzximg01.dftoutiao.com/news/20210430/20210430174408_cd74939c006a588498eb5ce8de71068b_1.png)
乳糖不耐受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特有的双糖,宝宝喝的母乳或牛奶中所包含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都是乳糖。
正常生理情况下,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会分泌乳糖酶,乳糖酶会将摄入的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被分解后的乳糖才能被机体吸收。 当小肠黏膜分泌的乳糖酶不足或乳糖酶活性较低时,乳糖不能被正常的消化吸收,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
哪些情况会导致
乳糖不耐受?
根据上面所讲,我们可以知道,发生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是小肠中的乳糖量超过了乳糖酶的消化能力。那么 有哪些情况会出现这种超负荷情况呢?
01
先天性:先天性乳糖不耐受较为少见,多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乳糖先天缺乏或乳糖酶活性不足。
02
早产儿:胎儿在24周时,乳糖酶活性是足月儿的30% [1] 。胎龄34周至出生时,乳糖酶的表达达到高峰,胎龄<34周的早产儿胃肠道系统未发育完全,乳糖酶活性不足,因此更易出现乳糖耐受不良。
03
原发性(又称为成人型):这类小朋友出生时乳糖酶表达正常,随着年龄增长,一般从3-5岁开始,乳糖酶的活性逐渐下降,会出现腹泻等表现。
04
继发性:多发生于小肠黏膜疾病和一些全身性疾病,例如感染性腹泻、肠道手术、急性胃肠炎、克罗恩病、或服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等等。这类情况是因为小肠黏膜受到损伤,使得乳糖酶不能正常分泌。对于婴幼儿而言,继发性LI较为常见,常由腹泻引起,其中轮状病毒性肠炎导致的LI发生率最高。大部分因腹泻去医院就诊的婴幼儿都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